Jump to content

首頁

From CountryHumans中文百科
歡迎來到官方的 CountryHumans 中文百科,現在這個 wiki 非常不活躍!
只是告知該wiki可能遷移/備份至WikiOaisis,不過當前站點會繼續保留幾個月。

新站點網址:https://countryhumans.wikioasis.org
不知道為什麼牢麥總要品嘗網站時快時慢阿米洛斯的救贖感。(兩個都是,好像是中國運營商搞得網絡限制問題?)

這個wiki簡稱CH百科,是2025年1月21日由麥田麥林SkyWiki建立的。在Country​Humans及其衍生和同類社區中,角色可以像人一樣互動,演繹故事,擁有半擬全擬兩種畫法。本wiki注重現實中的國家和地區,還有朝代省市國際組織黨派族群等等!關注各個角色的形象、個性、歷史和文化,使其成為一個簡潔、豐富且易於訪問的地方。在此,您可以貢獻任何有用、有幫助的知識、繪畫和文章,或修復一些問題!- 關於本wiki和教程(在中國大陸訪問這個網站似乎有一點點慢,請耐心等待,有必要時可嘗試再次連結或刷新。有時,SkyWiki會宕機導致訪問超時)

管理 · 最近編輯 · 新圖片 · 頁面分類
到目前為止,已經創建了106個頁面,添加了2,123張圖片,進行了6,708次編輯,並擁有3個活躍用戶
English Русский Español Polski
警告 • 聲明
本wiki的內容不侮辱任何國家和民族,不得破壞本wiki,破壞CountryHumans社區的良好部分。所有內容僅為科普或展示,不得用於社會政治目的。注意,CP/ships全擬不是本wiki的中心,沒有人強迫您使用此wiki中的信息,強烈建議您在閱讀或編輯文章時保持開放的心態!以及會署名展示未授權的作品。另外你可以查看社區合約,包含一些習慣。(另外你可以在個人設置選擇網站外觀關閉郵箱通知
本月/本周頁面 • 2025年7月18日 • 星期五
此頁面有一個或多個頭部模板,包含一些信息。對於存在的問題,請幫助改進它或在討論頁上討論。
注意這裡的一些內容可能是不準確的,我們願意在評論中提出建設性的批評,但請保持冷靜和建設性!

阿富汗 ,受國際承認的舊政府稱「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當局稱「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被認為是南亞、中亞和西亞國家,以其悠久的歷史、衰落的生活質量和保守的塔利班政府而聞名。目前由阿富汗由 阿富汗塔利班控制。

阿富汗的東部和南部與 巴基斯坦接壤,西部與 伊朗毗鄰,北部與 土庫曼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毗鄰,東北部與 中國接壤。它以其位於主要貿易路線交匯處的戰略位置而聞名,歷史上多個帝國試圖入侵和控制阿富汗,儘管其多山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抵禦入侵者的優勢和天然防禦能力。

描述

外貌

阿富汗通常被描述為男體,穿著傳統服飾,包括寬鬆的 Perahan 上衣、Tunban 褲子和頭巾。為女體,服飾類似,生活中很多時候戴 Hijab 或 Chador 罩袍;當地公共場合的話,大概是 Nikab 甚至 Burka 罩袍。

性格

塔利班統治之前

塔利班統治 阿富汗之前,儘管 阿富汗境內發生了許多敵對行動,但它並沒有失去善良、親切和真誠。它是一個脆弱、敏感、機智的國家。但是,儘管有積極的品質,它也有消極的品質:它不能深入分析形勢,很容易受到不同領導人的影響,而且報復心很強。很多時候,它避免以坦誠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意圖和願望——秘密犯下的罪過勝過公開祈禱。除此之外,它不喜歡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塔利班統治後

統治之後, 阿富汗變得更加封閉和保守。現在,它以極端主義和性別歧視的觀點而聞名,因此失去了許多朋友和支持者。儘管如此,它仍然保持著自己的大部分習慣,並試圖與鄰國拉近關係。

興趣愛好

  • 它是一個非常忠實的穆斯林,儘管它的觀點大概很極端。
  • 它喜歡研究植物,最喜歡鬱金香。
  • 它最喜歡的水果是石榴,還喜歡葡萄。
  • 它喜歡做詩和讀詩,這是他們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旗幟含義

伊斯蘭酋長國

顏色和含義 HEX RGB HSB
象徵信仰和政府的純潔性。 #FFFFFF 255, 255, 255 0°, 0%, 100%
黑色的沙哈達,即清真言連字圖案。 #000000 0, 0, 0 0°, 0%, 0%

阿富汗目前實際懸掛的國旗是白底黑字的沙哈達旗幟,這面旗幟也是 塔利班的旗幟。

伊斯蘭共和國

顏色和含義 HEX RGB HSB
阿富汗動盪的過去。 #000000 0, 0, 0 0°, 0%, 0%
阿富汗烈士與人民的鮮血。 #D41A09 212, 26, 9 5°, 96%, 83%
阿富汗的未來、希望和伊斯蘭教。 #007B33 0, 123, 51 145°, 100%, 48%
阿富汗的國徽,包括一個清真寺。 #FFFFFF 255, 255, 255 0°, 0%, 100%

幾乎所有主權國家仍然承認現已解散的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政府為阿富汗的合法政府。

其他象徵

  • 動物:雪豹
  • 鳥類:金雕 金雕
  • 國狗:阿富汗獵犬 阿富汗獵犬
  • 國父:艾哈邁德·沙阿·杜拉尼
  • 國花:鬱金香
  • 國樹:阿富汗松
  • 詩人:胡沙爾·汗·卡塔克
  • 舞蹈:阿坦舞
  • 樂器:魯巴卜
  • 運動:抓羊
  • 食物:阿富汗抓飯
  • 水果:石榴

暱稱

  • 亞洲心臟 - 阿富汗位於西亞、中亞和南亞之間。
  • 呼羅珊 - 波斯語,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
  • 阿富汗(尼)斯坦 - 阿富汗一詞的原型。

語言起源

普什圖語和達里語都是印歐語系,是該國的官方語言。超過五分之二的人口講普什圖語(普什圖人的語言),大約一半的人講某種波斯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包括烏茲別克語、哈扎拉吉語、土庫曼語、艾瑪克語、帕沙伊語、俾路支語、布拉維語等。

詞源

阿富汗或者說「阿富汗(尼)斯坦」這個名字源自波斯語,意為「阿富汗人的土地」。阿富汗人最初指的是阿富汗最大的民族普什圖人,「斯坦」是波斯語中表示「地方」的後綴。

歷史

史前史和古代

史前遺址表明,人類在如今的 阿富汗地區至少已生活了5萬年,該地區的農耕社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社區之一。許多歷史學家認為,阿富汗考古遺址的歷史價值可與埃及的相媲美。人們在阿富汗發現了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文物。據信,當地的城市文明始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當時阿富汗南部的蒙迪加克城是赫爾曼德文明的中心。歷史學家還證實,印度河流域文明延伸到了如今 阿富汗境內。

公元前2000年之後,來自中亞的多個半游牧民族開始遷往阿富汗,其中有許多 印歐語系族群。這些族群後來繼續向南亞、西亞遷移,並通過裏海以北地區向歐洲遷徙。當時這一地區被稱為「阿里亞」。公元前6世紀中葉, 阿契美尼德波斯推翻了米底人,並將阿里亞、巴克特里亞和阿拉克西亞納入其東部邊界。 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的墓碑上有一段銘文,其中提到了他征服的29個國家,其中包括喀布爾河谷。位於今阿富汗南部坎大哈附近的阿瑞克西亞地區的人們,過去主要是瑣羅亞斯德教徒,曾在《阿維斯塔》傳入 波斯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一些人認為這裡是「瑣羅亞斯德教的第二故鄉」。

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330年抵達阿富汗,他在一年前擊敗了 波斯的達里烏斯三世。 馬其頓帝國短暫占領阿富汗後, 塞琉古帝國控制了這裡,直到公元前305年,這裡作為條約的一部分割讓給了 孔雀帝國 孔雀帝國控制著興都庫什山脈以南的地區,直到約公元前185年被推翻。阿育王統治結束後的60年, 孔雀帝國衰落使得 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征服了這裡,開啟了希臘化時代。不久大部分地區脫離出去,成為 印度-希臘王國的一部分。公元前2世紀末,它被 印度-斯基泰王國擊敗並驅逐。公元前1世紀,絲綢之路出現,阿富汗因貿易而繁榮,貿易路線通往中國、印度、波斯以及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撒馬爾罕和希瓦等城市。在這個貿易中心,人們可以進行商品和思想的交流,比如中國的絲綢、波斯的銀器和羅馬的黃金。而阿富汗則主要從巴達赫尚地區開採並交易青金石。

公元前1世紀, 安息帝國征服了該地區,但隨後又將其割讓給了它的附庸 印度-帕提亞王國。後來在公元1世紀中後期,以阿富汗為中心的 貴霜帝國成為佛教文化的大力贊助者,使佛教在該地區蓬勃發展。公元3世紀, 貴霜帝國被 薩珊王朝推翻,不過 貴霜-薩珊王朝至少仍統治著該地區的部分地區。隨後是 寄多羅(紅匈)控制了這裡,然後被 嚈噠(白匈)取代。再然後 嚈噠又被公元7世紀的 突厥沙希王朝取代。後來佛教的 突厥沙希王朝被一個印度教王朝取代,直到870年 薩法爾王朝征服了該地區。這個印度教王朝被稱為印度沙希王朝即 喀布爾沙阿王朝,而該國東北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仍信奉佛教。

中世紀和伊斯蘭化

公元642年, 阿拉伯帝國將伊斯蘭教帶到赫拉特與扎蘭季,並開始向東擴張。在它遭遇的當地居民中,部分接受了伊斯蘭教,部分則發起反抗。在伊斯蘭教傳入前,該地區盛行多種宗教信仰,通常呈現瑣羅亞斯德教(即拜火教)、佛教(包括希臘化佛教)、印度教、祆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主要宗教相互融合的特點。這種宗教融合的典型例證是:當地民眾雖以佛教為主要信仰,卻依然崇拜阿胡拉·馬茲達、娜娜女神、安娜希塔或密特拉等伊朗神祇,並將希臘諸神描繪為佛陀的守護者。公元870年,以扎蘭季為首都的 薩法爾王朝首次征服了 樽比勒王朝 喀布爾沙阿王朝。此後, 薩曼王朝將其伊斯蘭影響力擴展至興都庫什山脈以南。至10世紀, 加茲尼王朝崛起掌權。

11世紀時,加茲尼的馬哈茂德擊敗了殘存的印度教統治者,成功使除了卡菲里斯坦以外的廣大地區伊斯蘭化。馬哈茂德將加茲尼打造成重要城市,並資助了歷史學家阿爾·比魯尼、詩人菲爾多西等學者。1186年, 加茲尼王朝被 古爾王朝推翻,後者以建造偏遠的賈姆宣禮塔等建築成就聞名。 古爾王朝對阿富汗的統治不足百年,便於1215年被 花剌子模征服。

蒙古入侵與征服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率領 蒙古大軍橫掃阿富汗地區。據記載,其軍隊摧毀了 花剌子模的赫拉特、巴爾赫與巴米揚等城市。蒙古人的破壞性徵服迫使許多當地居民回歸農耕社會。 蒙古人的統治在西北部的 伊利汗國延續,而興都庫什山脈以南的阿富汗部落地區則由處於卡爾吉王朝的 德里蘇丹國管理,直至1370年帖木兒占領並建立 帖木兒帝國。在沙哈魯統治時期,赫拉特城成為「帖木兒文藝復興」的中心,其文化繁榮可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 佛羅倫斯媲美,成為文化復興的象徵。

莫臥兒與薩法維的角力

1504年,巴布爾奪取喀布爾。此後,巴布爾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敗統治處於洛迪王朝的 德里蘇丹國,開啟 莫臥兒帝國在印度的霸業。16至18世紀間,中亞的 布哈拉汗國、西亞的 薩法維王朝與南亞的 莫臥兒帝國分治阿富汗部分地區。中世紀時期,阿富汗西北部被稱作「呼羅珊」,這一區域名稱直至19世紀仍被當地人用於指代自己的國家。

霍塔克王朝的興衰

1709年,吉爾扎伊部落首領米爾維斯·霍塔克發動反抗 薩法維波斯的起義,成功擊敗 波斯任命的喬治亞裔的坎大哈總督古爾金汗,並建立獨立的 霍塔克王朝。1715年米爾維斯去世後,其弟阿卜杜勒·阿齊茲繼位,但不久因疑似與 波斯議和而被米爾維斯之子馬哈茂德殺害。1722年,馬哈茂德率阿富汗軍隊攻入 波斯首都伊斯法罕,通過古爾納巴德戰役占領該城並自立為 波斯的國王。1729年達姆甘戰役後, 霍塔克王朝的勢力被納迪爾沙阿逐出 波斯。

1738年,納迪爾沙阿率軍攻陷 霍塔克王朝最後的據點坎大哈,從沙·海珊·霍塔克手中奪取控制權。此後, 波斯與 阿富汗聯軍入侵印度,納迪爾沙阿洗劫德里,其麾下16歲的年輕指揮官艾哈邁德·沙·杜蘭尼在此次遠征中嶄露頭角。1747年,納迪爾沙阿遇刺身亡。

強大的杜蘭尼帝國

1747年納迪爾沙遇刺後,艾哈邁德·沙·杜蘭尼率領4000名普什圖士兵返回坎大哈。阿布達里部落「一致擁戴」艾哈邁德為新任領袖,建立 杜蘭尼王朝,又被世人稱為「阿富汗帝國」。隨後艾哈邁德發動了對 莫臥兒帝國 馬拉塔帝國及衰微中的 阿夫沙爾王朝的多場戰役。他從 莫臥兒任命的總督納西爾·汗手中奪取喀布爾與白沙瓦,1750年征服赫拉特,1752年占據克什米爾。艾哈邁德曾於1750年至1751年與1754年至1755年兩次遠征呼羅珊:首次圍攻馬什哈德四個月未果撤退;1750年11月圍攻尼沙普爾亦告失敗。1754年他捲土重來,攻占圖恩後於7月23日再圍馬什哈德,12月2日破城迫使沙哈魯重新臣服,割讓托爾希茲等五城並承認 阿富汗的宗主權,隨後成功奪取尼沙普爾。

艾哈邁德在位期間八次入侵 印度,開始於1748年。其軍隊跨過印度河洗劫拉合爾,將其納入 杜蘭尼版圖。1748年曼努普爾戰役中敗於 莫臥兒軍隊被迫撤回 阿富汗。次年再度攻占拉合爾及旁遮普地區,確立該次遠征的勝利成果。1749至1767年間六度南征,尤以1761年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影響深遠——此役重創 馬拉塔帝國,使其北擴勢頭戛然中止,北印度陷入權力真空。

1772年10月艾哈邁德去世後爆發繼承戰爭,其指定繼承人帖木兒·沙·杜蘭尼擊敗兄長蘇萊曼·米爾扎繼位。同年11月,帖木兒粉碎沙·瓦利汗與胡馬雲·米爾扎的聯盟正式登基。為鞏固集權,他清洗喀布爾與坎大哈的杜蘭尼貴族及部落首領,並將帝國首都從坎大哈遷至喀布爾。帖木兒多次平定叛亂,效法其父遠征旁遮普對抗 錫克帝國勢力。最著名戰役中,他派遣贊吉·汗率18000名由阿富汗、奇茲爾巴什與蒙古騎兵組成的聯軍,大敗6萬 錫克軍隊,殲敵3萬餘人,重振 杜蘭尼在旁遮普的權威。1772年失守木爾坦後,帖木兒通過圍城戰奪回該城,將其作為行省納入帝國直至1818年淪陷。1793年5月帖木兒去世,其子扎曼·沙繼位。然而帖木兒24子引發的繼承危機使帝國深陷內戰泥潭。

扎曼·沙繼位後,其兄弟馬哈茂德·沙與胡馬雲·米爾扎分別在赫拉特與坎大哈反叛。扎曼鎮壓胡馬雲並迫使馬哈茂德效忠,隨後三征旁遮普:前兩次攻占拉合爾但因卡扎爾入侵威脅撤軍;1800年第三次遠征旨在鎮壓反叛的蘭吉特·辛格,卻被迫撤退。1803年7月13日,馬哈茂德聯合沙·舒賈推翻扎曼,但1809年沙·舒賈在尼姆拉戰役中被馬哈茂德擊敗流亡。馬哈茂德於1809年5月3日開啟第二次統治, 杜蘭尼帝國自此步入動盪衰退期。

內憂外患的巴拉克宰王朝

帝國分裂

19世紀初, 阿富汗帝國面臨 巴列維波斯西侵與 錫克帝國東擴的雙重威脅。巴拉克查伊部落領袖法塔赫·汗將眾多兄弟安插至帝國要職。1818年法塔赫·汗遭馬哈茂德·沙殘酷處決,引發其兄弟與部落的反抗,內戰一觸即發。

帝國最終於內外壓力分裂,包括但不限於坎大哈公國、赫拉特酋長國、昆都士汗國、邁馬納汗國等眾多割據政權,其中以多斯特·穆罕默德統治的喀布爾酋長國最為強大。後來該國逐步統一阿富汗核心地區,1837年正式建立 巴拉克宰王朝,定都喀布爾。

西部的 波斯與東部的 錫克帝國趁機擴張,於1823年占領白沙瓦, 阿富汗失去對旁遮普的控制;多斯特·穆罕默德試圖收復失地,可雖然在1837年賈姆魯德戰役中雖擊殺錫克名將哈里·辛格·納爾瓦,終結阿錫戰爭,卻未能奪回白沙瓦。

第一次英阿戰爭

當時 英國 錫克陷入動盪趁機東進,與 喀布爾酋長國在「大博弈」中正面交鋒—— 英國為遏制 俄國在中亞的擴張,試圖扶植親英政權。1839年, 英軍入侵 阿富汗,扶持前杜蘭尼王朝君主舒賈·沙阿為傀儡,多斯特·穆罕默德一度被俘並流放印度。

然而, 阿富汗民眾反抗激烈,1841年喀布爾爆發起義,到1842年舒賈·沙阿被刺殺, 英軍被迫撤退在途中遭 阿富汗部落伏擊幾乎全軍覆沒。 英國被迫放棄侵略,允許多斯特復位。

多斯特回來後, 阿富汗在戰爭中逐步統一,1857年 阿富汗和 英國簽訂第二次《英阿條約》承認 英國對 阿富汗外交的部分控制,並與 英屬印度保持外交平衡。

第二次英阿戰爭

1863年多斯特去世後,其子穆罕默德·阿夫扎爾、阿扎姆與謝爾·阿里陷入內戰。謝爾·阿里贏得1863年至1869年的內戰後執政至1879年。19世紀後期, 俄國在中亞的擴張加劇 英國擔憂。1878年, 英國發動第二次侵阿戰爭。謝爾·阿里效法先輩退守北方欲建抵抗基地,卻突然去世。1879年其子雅庫布汗簽訂《甘達馬克條約》—— 阿富汗成為 英國的保護國。

阿卜杜爾·拉赫曼在英國支持下掌權,通過武力鎮壓什葉派哈扎拉人與異教卡菲里斯坦的抵抗,實現內部統一,被人稱為「鐵腕埃米爾」。1893年與英國簽署《杜蘭協定》,劃定阿富汗與英屬印度的邊界(杜蘭線),導致普什圖聚居區被割裂,為日後阿巴矛盾埋下伏筆。1901年去世後子哈比布拉·汗繼位。

阿富汗的獨立和近代化

一戰期間 阿富汗保持中立,但1915年「尼德邁爾-亨蒂格使團」試圖拉攏 阿富汗加入同盟國未果。1919年哈比布拉遇刺,阿曼努拉·汗繼位。這一次,是 阿富汗主動通過開伯爾山口進攻英屬印度,即第三次英阿戰爭。

1919年8月19日,《拉瓦爾品第條約》簽署, 阿富汗獲得完全獨立。 阿富汗推行現代化改革:1923年廢除奴隸制,1926年建立 王國,推行義務教育與婦女解放。但其廢除罩袍、實施男女同校等激進政策在1928年引發內戰,阿曼努拉被迫退位。1929年納迪爾·沙擊敗哈比布拉·卡拉卡尼登基,放緩改革步伐,1933年遇刺後子查希爾·沙繼位。

查希爾·沙統治期間, 阿富汗於1934年加入國聯,1930年代建成國家銀行、發展紡織業與交通網絡,與軸心國關係密切。二戰後1946年實行有限政治開放,1953年達烏德·汗任首相推行普什圖尼斯坦運動, 阿富汗與 巴基斯坦關係緊張。1964年,阿富汗頒布憲法設立非王室首相。冷戰期間美蘇競相援建基礎設施, 阿富汗保持中立。1973年查希爾訪意期間,達烏德發動政變廢除君主制,建立 阿富汗共和國

試圖進步但混亂的民主共和國

1978年4月27日, 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發動四月革命,推翻 達烏德政府。1978年4月30日,人民派領導人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上台擔任國家元首,成立了人民派和旗幟派聯合執政的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塔拉基政府推行激進的社會主義改革,包括土地改革、掃盲運動和婦女解放政策,但因強制手段引發農村部落和宗教勢力的強烈反抗。期間這個由普什圖族主導的政權與塔吉克、哈扎拉等少數民族矛盾加劇,當地的聖戰者組織以宗教名義發起武裝抵抗,獲得 美國 巴基斯坦等國支持。

改革中塔拉基與阿明的權力鬥爭激化,最終在1979年9月阿明發動政變推翻塔拉基並其殺害。 阿明政府試圖擺脫 蘇聯控制,轉向 美國示好,引發 蘇聯不滿。結果1979年 蘇聯直接入侵 阿富汗,處決阿明,扶植親蘇的 卡爾邁勒政權。但是 卡爾邁勒政權依賴 蘇聯駐軍維持統治, 蘇聯駐軍約12萬,但深陷游擊戰泥潭,未能平息反蘇抵抗運動。1986年,因政策失敗和健康問題,卡爾邁勒被 蘇聯撤換,納吉布拉接任總統。

納吉布拉政府推行「民族和解」政策,淡化社會主義色彩,允許多黨制並釋放政治犯。然而, 蘇聯於1989年撤軍後,其政權缺乏外力支持。1992年,由7個伊斯蘭政治組織結成的伊斯蘭聖戰者聯盟攻占喀布爾。

後冷戰時期

1992年4月16日,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的總統納吉布拉宣布辭職,政權垮台。在 聯合國斡旋下,反對派成立臨時委員會,後成立以拉巴尼為總統的 阿富汗伊斯蘭國。但 拉巴尼政府並不穩固,各派系混戰持續,總理希克馬蒂亞爾領導的伊斯蘭黨部隊與政府軍在喀布爾交火。1993年3月,各派系簽訂《伊斯蘭瑪巴德和平協定》,但希克馬蒂亞爾與拉巴尼關係惡化,烏孜別克族將軍杜斯塔姆轉而支持希克馬蒂亞爾,與 政府軍開戰。

1994年 阿富汗塔利班崛起,以坎大哈為基地迅速壯大,打著「剷除軍閥、恢復和平、重建國家」和「建立真正伊斯蘭政府」的旗號,贏得民眾支持。1996年, 塔利班攻占 喀布爾,次年建立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塔利班試圖建立真正的伊斯蘭國家,採取一系列伊斯蘭化措施,但也因極端政策受到國際社會批評。拉巴尼和馬蘇德將軍退到東北部地區繼續反抗,仍被 聯合國承認代表 阿富汗,直至2001年 塔利班政權被推翻。

美國的管制和伊斯蘭共和國

2001年10月, 塔利班拒絕交出「9·11」襲擊主要嫌疑人奧薩馬·賓·拉登(賓·拉登是 塔利班的「客人」,並在 阿富汗運營 蓋達組織網絡), 美國因此帶上 北約入侵阿富汗,試圖推翻 塔利班政權。當時大多數 阿富汗人支持 美國的行動。在初期階段, 英軍隊轟炸了 蓋達組織的訓練營,隨後與 北方聯盟合作,終結了 塔利班政權。

2001年12月, 塔利班政權被推翻後,哈米德·卡爾扎伊領導的 阿富汗伊斯蘭國過渡政府成立。 聯合國安理會組建了國際安全援助部隊,協助 卡爾扎伊政府並提供基本安全保障。此時,歷經二十年戰爭及嚴重饑荒, 阿富汗的嬰兒和兒童死亡率位居全球前列,人均預期壽命最低,大量人口處於飢餓狀態,基礎設施也破敗不堪。許多外國援助方開始提供援助,助力重建這個飽受戰火蹂躪的國家。隨著外國勢力進入 阿富汗協助重建, 塔利班發動叛亂試圖重新掌權。由於缺乏外國投資、政府腐敗以及內戰, 阿富汗仍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阿富汗逐步建立民主架構,2004年通過憲法,定國名為「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在外國援助的支持下, 阿富汗嘗試改善經濟、醫療、教育、交通和農業,並由國際安全援助部隊開始訓練阿富汗國家安全部隊。2002年後,近五百萬 阿富汗人重返家園。駐阿 北約部隊人數在2011年達到14萬峰值,2018年減至約1.6萬人。2014年9月,阿什拉夫·加尼在總統選舉中勝出,成為 阿富汗歷史上首次通過民主程序實現權力交接後的總統。同年12月28日, 北約正式結束國際安全援助部隊的作戰任務,將全部安全職責移交給 阿富汗政府,同日成立「堅定支持」行動以接替國際安全援助部隊。數千名 北約士兵留駐 阿富汗,負責訓練和指導阿富汗政府軍,並繼續打擊 塔利班。一份題為《死亡人數》的報告指出,衝突各方在 阿富汗的戰鬥已導致10.6萬至17萬平民喪生。

2020年2月19日, 塔雙方在卡達簽署協議。該協議是導致阿富汗國家安全部隊瓦解的關鍵事件之一:協議簽署後, 美軍大幅減少空襲行動,使阿富汗安全部隊失去打擊 塔利班叛亂的關鍵優勢,最終促成 塔利班接管 喀布爾。

塔利班的再一次統治時期

2021年4月14日,北約成員國同意於5月1日前啟動從阿富汗撤軍進程。 北約部隊開始撤離後不久, 塔利班向 阿富汗政府發動攻勢,在潰敗的政府軍面前迅速推進。2021年8月15日, 塔利班在重新控制阿富汗大部分地區後攻占 喀布爾。包括總統阿什拉夫·加尼在內的多名外國使節和阿富汗政府官員撤離該國,許多阿富汗平民也試圖跟隨逃亡,抵抗武裝則退入山區。

根據「戰爭成本項目」統計,2001年至2021年期間,衝突共造成17.6萬人死亡,其中包括46,319名平民。烏普薩拉衝突數據項目則顯示,至少212,191人在衝突中喪生。儘管 阿富汗的戰爭狀態於2021年結束,但 塔利班與 伊斯蘭國當地分支的戰鬥,以及反塔利班的 共和軍叛亂,導致部分地區武裝衝突持續。

塔利班政府由最高領導人海巴圖拉·阿洪扎達和代理總理哈桑·阿洪德領導,後者於2021年9月7日就職。阿洪德是塔利班四名創始人之一,曾在 前酋長國政府擔任副總理,其任命被視為溫和派與強硬派的妥協。2021年9月20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收到阿富汗代理外交部長的信函,主張阿富汗的聯合國會員國席位。 聯合國此前未承認 塔利班政權,而是選擇與當時的 流亡政府合作。

塔利班2021年8月接管 阿富汗後,西方國家暫停了對阿富汗大部分人道主義援助,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停止撥款, 美國還凍結阿富汗央行的70億美元資產。2021年10月, 阿富汗3900萬人口中有超過半數面臨嚴重糧食短缺。人權觀察組織11月11日報告指出,經濟和銀行危機導致 阿富汗面臨大範圍饑荒。

政治

政府

2021年, 阿富汗塔利班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政府垮台後宣布阿富汗為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截至當下尚無任何國家承認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政府為阿富汗的合法政府。2023年, 阿富汗是亞洲選舉民主程度第三低的國家。

阿富汗傳統的治理機制是支爾格大會(大國民議會),這是普什圖族人召開的會議,其宗旨包括選舉新國家元首、通過新憲法,以及解決國家或地區問題(例如戰爭)。支爾格大會自1747年起便開始舉行。

省級行政區劃

阿富汗分為34個省,每個省都有省長和首府。省長由阿富汗總理任命。省長是喀布爾中央政府的代表,負責本省的行政和正式事務。此外,還有省議會,通過直接普選產生,任期四年;其職能是參與省級發展規劃,並參與對其他省級治理機構的監督和評估。根據阿富汗的憲法,各市市長應通過自由直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但實際上,市長是由政府任命的。

外交歷史

  • 亞美尼亞 - 兩國於1996年建立外交關係。阿富汗駐亞美尼亞大使館設在俄羅斯莫斯科,亞美尼亞駐阿富汗大使館設在土庫曼斯坦阿什哈巴德。
  • 亞塞拜然 - 兩國於1994年建立外交關係。阿富汗在巴庫設有大使館,亞塞拜然計劃未來在喀布爾設立大使館。
  • 巴林 - 兩國於1972年建立外交關係。
  • 孟加拉國 - 兩國數千年來一直保持著聯繫。在古代歷史上,兩國都曾隸屬於多個帝國,阿富汗為伊斯蘭教在孟加拉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在孟加拉國解放戰爭期間,阿富汗王國為西巴基斯坦的孟加拉平民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安全通道。孟加拉國也經常為阿富汗的恢復和重建提供援助。2022年阿富汗地震期間,兩國還向阿富汗提供了人道主義援助。兩國均為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和伊斯蘭合作組織的成員。
    • 阿富汗在達卡設有大使館。
  • 貝寧 - 兩國於1984年建立外交關係。
  • 不丹 - 兩國於2010年建立外交關係。
  • 汶萊 - 兩國於2007年建立外交關係。
  • 中國 - 兩國自漢代就開始貿易往來,但兩國於18世紀建立了外交關係。中國是阿富汗最大的投資國。20世紀冷戰初期,中國向阿富汗提供了經濟援助和數百萬美元的貸款,以發展阿富汗。1979年中蘇關係破裂和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兩國友誼中斷,蘇聯在阿富汗建立了親蘇反華政權。然而,自從蘇聯軍隊撤離阿富汗,蘇聯對中國的侵略性減弱以來,兩國友誼顯著改善。兩國擁有92公里長的邊界線。
    • 中國在喀布爾設有大使館,阿富汗在北京設有大使館。
  • 埃及 - 兩國於1928年建立外交關係。阿富汗在開羅設有大使館,埃及在喀布爾設有大使館。
  • 喬治亞 - 兩國於1994年建立外交關係。
  • 印度 - 兩國於1947年建立外交關係。在英國殖民時期,兩國曾是鄰國,自那時起就建立了文化聯繫。兩國大多保持友好關係。儘管如此,印度曾支持蘇聯入侵和占領阿富汗。進入21世紀,印度加強了與阿富汗的關係,並在阿富汗主要城市設立了多個領事館。印度是該地區向阿富汗提供人道主義和重建援助的最大援助國,也是幫助阿富汗修建水壩、水庫、醫院和學校的主要投資者。
    • 阿富汗在新德里設有大使館,在孟買設有總領事館。印度在喀布爾設有大使館,並在赫拉特、賈拉拉巴德、坎大哈和馬扎里沙里夫設有總領事館,這些總領事館都因恐怖襲擊而撤離。
  • 印度尼西亞 - 兩國於1950年建立外交關係。自印度尼西亞獨立以來,兩國一直是友好國家,因為阿富汗是最早承認印度尼西亞主權的國家之一。兩國的友誼主要建立在兩國都是穆斯林國家這一事實之上。印度尼西亞譴責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印度尼西亞一直在協助阿富汗重建。阿富汗在雅加達設有大使館,印度尼西亞在喀布爾也設有大使館。
  • 伊朗 - 兩國於1920年建立外交關係。兩國有很多共同點,都擁有波斯文化和相似的歷史,都屬於不同的帝國和古代文明。自伊朗革命到伊斯蘭共和國滅亡,兩國關係並不友好。
    • 兩國擁有921公里長的邊界。阿富汗在德黑蘭設有大使館,並在馬什哈德和扎黑丹設有總領事館;伊朗在喀布爾設有大使館,並在赫拉特、坎大哈和馬扎里沙里夫設有總領事館。
  • 伊拉克 - 兩國於1932年建立外交關係。阿富汗在巴格達設有大使館,伊拉克在喀布爾設有大使館。
  • 以色列 - 阿富汗不承認以色列的主權。阿富汗已表示不願與以色列建立任何關係。
  • 日本 - 兩國於1931年建立外交關係。歷史上,兩國一直是友好國家。阿富汗向1914年地震的受害者捐款,而日本則多次向​​阿富汗提供援助。多年來,日本一直是阿富汗的盟友。二戰期間,阿富汗保持中立,對日本帝國的所作所為不聞不問。儘管日本表示願意繼續援助阿富汗,但他們敦促阿富汗保護婦女和少數民族的權利。
    • 阿富汗在東京設有大使館,日本在喀布爾也設有大使館。
  • 約旦 - 兩國於1948年建立外交關係。
  • 哈薩克斯坦 - 兩國於1992年建立外交關係。蘇聯時期,遭受政府迫害的哈薩克斯坦人大多逃往阿富汗,但在20世紀70年代的阿富汗戰爭期間又返回了祖國。在阿富汗內戰期間,哈薩克斯坦於1996年與中亞鄰國和俄羅斯舉行了一次緊急會議。此次會談成為未來聯合國決議的基礎。自戰爭爆發以來,哈薩克斯坦向阿富汗提供了約200億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目前,哈薩克斯坦和阿富汗在經濟和政治上都日益密切。
    • 阿富汗在阿斯塔納設有大使館,在阿拉木圖設有總領事館,哈薩克斯坦在喀布爾設有大使館。
  • 科威特 - 兩國於1964年建立外交關係。
  • 吉爾吉斯斯坦 - 兩國於1999年建立外交關係。阿富汗在比什凱克設有大使館,吉爾吉斯斯坦在喀布爾設有大使館。
  • 寮國 - 兩國於1983年建立外交關係。
  • 黎巴嫩 - 兩國於1948年建立外交關係。
  • 利比亞 - 兩國於1971年建立外交關係。
  • 馬來西亞 - 兩國於1970年建立外交關係。阿富汗在吉隆坡設有大使館,馬來西亞在喀布爾設有大使館。
  • 馬爾地夫 - 兩國於2006年建立外交關係。
  • 蒙古 - 兩國於1962年建立外交關係。歷史上,阿富汗在1219年至1332年間曾被蒙古帝國統治超過一百年。中蘇關係破裂期間,兩國也都處於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
  • 摩洛哥 - 兩國於1973年建立外交關係。
  • 莫三比克 - 兩國於1985年建立外交關係。
  • 緬甸 - 兩國於1956年建立外交關係。
  • 納米比亞 - 兩國於1990年建立外交關係。
  • 尼泊爾 - 兩國於1961年建立外交關係。在第一次英阿戰爭中,尼泊爾軍隊加入了英國的「印度河軍團」,並於1839年試圖入侵阿富汗。2021年喀布爾淪陷後,尼泊爾從阿富汗撤離了大部分國民。
  • 朝鮮 - 兩國於1973年建立外交關係。在民主共和國時期,阿富汗曾承認朝鮮為真正的朝鮮。
  • 阿曼 - 兩國於2005年建立外交關係。
  • 巴基斯坦 - 兩國於1948年建立外交關係。自巴基斯坦獨立以來,兩國一直互不相讓,當時阿富汗是唯一投票反對巴基斯坦加入聯合國的國家。兩國曾因邊界問題存在嚴重的領土爭端,阿富汗聲稱擁有普什圖人占多數的地區,並要求重新劃定邊界。目前,兩國關係並未得到太大改善。兩國邊境幾乎每天都會發生自殺式爆炸、空襲和巷戰,阿富汗國內也存在強烈的反巴基斯坦情緒,巴基斯坦也對阿富汗難民心生厭惡。巴基斯坦也曾支持塔利班對抗前阿富汗政府,認為塔利班可以幫助巴基斯坦應對未來與印度的衝突。但自從塔利班贏得阿富汗戰爭並開始管理該國以來,兩國就開始真正地互相仇視,這對巴基斯坦沒有任何幫助。
    • 兩國共享一條長達2640公里的邊界,名為杜蘭德線。阿富汗在伊斯蘭瑪巴德設有大使館,並在喀拉蚩、白沙瓦和奎達設有總領事館;巴基斯坦在喀布爾設有大使館,並在赫拉特、賈拉拉巴德、坎大哈和馬扎里沙里夫設有總領事館。
  • 巴勒斯坦 - 阿富汗於1988年承認巴勒斯坦建國。他們還向巴勒斯坦提供捐助,並譴責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侵略。2025年,阿富汗在喀布爾為加沙清真寺舉行落成典禮,以表達對巴勒斯坦的聲援。
  • 菲律賓 - 兩國於1968年建立外交關係。阿富汗駐菲律賓大使館設在日本東京,而菲律賓駐阿富汗大使館設在巴基斯坦伊斯蘭瑪巴德。
  • 卡達 - 兩國於1973年建立外交關係。
  • 沙烏地阿拉伯 - 兩國於1932年建立外交關係。沙烏地阿拉伯曾向阿富汗提供資金援助,抵抗蘇聯入侵,並且是阿富汗重建的主要援助國之一。自塔利班勝利以來,沙烏地阿拉伯與阿富汗的互動減少,對阿富汗的信任度也降低,但兩國並未成為敵人。
    • 阿富汗在利雅得設有大使館,在吉達設有總領事館,沙烏地阿拉伯在喀布爾設有大使館。
  • 塞席爾 - 兩國於2017年建立外交關係。
  • 新加坡 - 兩國於2006年建立外交關係。阿富汗駐新加坡大使館設在日本東京。
  • 南非 - 兩國於1994年建立外交關係。南非駐阿富汗大使館設在巴基斯坦伊斯蘭瑪巴德。
  • 韓國 - 兩國於1973年建立外交關係。在民主共和國時期,阿富汗不承認韓國。韓國在21世紀初和21世紀初幫助阿富汗重建。目前,兩國交往不多。阿富汗在首爾設有大使館,韓國在喀布爾設有大使館。
  • 斯里蘭卡 - 兩國於1958年建立外交關係。
  • 蘇丹 - 兩國於1957年建立外交關係。
  • 敘利亞 - 兩國於1951年建立外交關係。
  • 塔吉克斯坦 - 兩國於1992年建立外交關係。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兩國已有數百年歷史。兩國都擁有相同的波斯文化,波斯語在兩國都得到廣泛使用。塔利班勝利後,塔吉克斯坦曾擔心阿富汗入侵,但目前兩國正在加強聯繫。阿富汗的塔吉克人比塔吉克斯坦的多。
    • 兩國擁有1357公里長的邊界。阿富汗在杜尚別設有大使館,在哈羅格設有總領事館,塔吉克斯坦在喀布爾設有大使館。
  • 泰國 - 兩國於1953年建立外交關係。
  • 土耳其 - 兩國於1921年建立外交關係。阿富汗是繼蘇聯之後第二個承認土耳其共和國的國家。歷史上,阿富汗和土耳其曾隸屬於多個古代帝國,相互影響深遠。兩國建立了多個教育和文化交流項目,土耳其是阿富汗的重要援助國和經濟夥伴,被視為真正的親密朋友。
    • 阿富汗在安卡拉設有大使館,在伊斯坦堡設有總領事館;土耳其在喀布爾設有大使館,在馬扎里沙里夫設有總領事館。
  • 土庫曼斯坦 - 兩國於1992年建立外交關係。兩國有著歷史和文化淵源。兩國邊界的劃分源於中亞大博弈,即英俄兩國之間的爭端。阿富汗的電力供應主要依賴土庫曼斯坦。兩國互為經濟夥伴,彼此友好。
    • 兩國共享804公里長的邊界。阿富汗在阿什哈巴德設有大使館,在馬雷設有總領事館;土庫曼斯坦在喀布爾設有大使館,並在赫拉特和馬扎里沙里夫設有領事館。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兩國於1973年建立外交關係。在阿富汗戰爭期間,阿聯在阿富汗派遣了少量人道主義和維和部隊。2022年地震後,阿聯也向阿富汗提供了援助。兩國還稱不上是要好的朋友,但也不是敵人。
    • 阿富汗在阿布達比設有大使館,在杜拜設有總領事館;阿聯在喀布爾設有大使館。
  • 烏茲別克斯坦 - 兩國於1992年建立外交關係。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兩國關係錯綜複雜。在蘇聯時期,烏茲別克斯坦是入侵阿富汗的主要門戶之一。2021年塔利班上台後,烏茲別克斯坦關閉了邊境,並停止接收阿富汗難民。目前,阿富汗和烏茲別克斯坦正在加強經濟和政治聯繫。烏茲別克族是阿富汗北部的一個龐大民族。
    • 兩國共享144公里長的邊界。阿富汗在塔什干設有大使館,並在布哈拉和泰爾梅茲均設有總領事館;烏茲別克斯坦在喀布爾設有大使館,並在馬扎里沙里夫設有領事館。
  • 越南 - 兩國於1974年建立外交關係。在民主共和國時期,兩國曾是友好國家,並在對方國家設有大使館。越南是少數幾個支持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國家之一。民主共和國垮台後,兩國相互關閉了大使館。目前,兩國很少往來。
    • 阿富汗駐越南大使館設在中國北京,越南駐阿富汗大使館設在巴基斯坦伊斯蘭瑪巴德。
  • 葉門 - 兩國於1971年建立外交關係。阿富汗駐葉門大使館設在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得。
  • 尚比亞 - 兩國於1988年建立外交關係。尚比亞駐阿富汗大使館設在中國北京。
  • 辛巴威 - 兩國於1987年建立外交關係。辛巴威駐阿富汗大使館設於伊朗德黑蘭。

地理

阿富汗被亞洲的十字路口,加上文化影響,它的所屬洲被認為是南亞、中亞或西亞。高聳險峻的山脈和乾旱的沙漠覆蓋了阿富汗的大部分地貌。嶙峋的山峰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被白雪覆蓋。阿富汗的山口為旅行者提供了穿越亞洲的通道。這個國家曾是絲綢之路的繁忙路段,兩千多年來,商人們一直通過這條陸路往返於中國、印度和歐洲之間。 阿富汗是一個內陸國家,這意味著它沒有通往任何海洋的通道。

邊界

阿富汗東南與 巴基斯坦接壤,西鄰 伊朗,西北部與 土庫曼斯坦接壤,北部與 烏茲別克斯坦接壤,東北部與 塔吉克斯坦接壤,東部與 中國接壤。阿富汗最長的邊境是與 巴基斯坦的邊境,全長2640公里,與其 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接壤。而阿富汗最短的邊境是與 中國的邊境,僅長92公里,與其 新疆接壤。

氣候

阿富汗屬大陸性氣候,中部高地、冰川覆蓋的東北部和瓦罕走廊冬季嚴寒(平均氣溫為-15°C,最高氣溫為-26°C),西南部的錫斯坦盆地、東部的賈拉拉巴德盆地以及北部阿姆河沿岸的土耳其斯坦平原等低洼地區夏季炎熱(平均氣溫為35°C,最高氣溫可達43°C)。夏季通常較為乾旱,降雨主要集中在12月至4月之間。北部和西部的低洼地區最為乾旱。基本上,山區寒冷,平原炎熱。

動植物

阿富汗擁有多種哺乳動物。雪豹(國獸)、西伯利亞虎和棕熊生活在高海拔苔原地區。馬可波羅羊生活在東北部的瓦罕走廊。狐狸、狼、水獺、鹿、野羊、猞猁和大型貓科動物生活在東部的山林地區。在北部半沙漠平原,有各種鳥類、刺蝟、地鼠以及豺和鬣狗等大型食肉動物。瞪羚、野豬和豺生活在南部和西部的草原平原。貓鼬和獵豹生活在南部半沙漠地區。土撥鼠和野山羊生活在高山地區,野雞在該國部分地區有分布。阿富汗獵犬是一種本土犬種,以其速度快和毛髮長而聞名。它是 阿富汗的國犬,在西方也較為知名。

特有動物包括阿富汗飛鼠、阿富汗雪雀、帕格曼山蠑螈、卡西斑尾蜥、喀布爾火山蜥、阿富汗豹紋壁虎、小花輪蟲等。特有植物包括阿富汗鳶尾。阿富汗鳥類種類繁多,估計有460種。森林地區有松樹、雲杉、冷杉和落葉松等植被。草原地區由闊葉樹、短草、多年生植物和灌木叢組成。較冷的高海拔地區由耐寒草類和小型開花植物組成。 阿富汗有三個國家公園:班達阿米爾國家公園、瓦罕國家公園和努里斯坦國家公園。

行政區劃

阿富汗分為34個省, 聯合國將其分為7個區域,其中中部地區是該國最繁忙的地區,也是首都 喀布爾所在地。

中部地區
  • 喀布爾省(喀布爾)
  • 卡皮薩省(馬哈茂德埃拉基)
  • 洛加爾省(佩爾埃阿林)
  • 潘傑希爾省(巴薩拉克)
  • 帕爾旺省(查里卡)
  • 瓦爾達克省(邁丹城)
東部地區
  • 庫納爾省(阿薩達巴德)
  • 拉格曼省(米特拉姆)
  • 楠格哈爾省(賈拉拉巴德)
  • 努爾斯坦省(帕倫)
東北地區
  • 巴達赫尚省(法扎巴德)
  • 巴格蘭省(普勒胡姆里)
  • 昆都士省(昆都士)
  • 塔哈爾省(塔盧坎)
西北地區
  • 巴爾赫省(馬扎里沙里夫)
  • 法里亞布省(邁馬納)
  • 朱茲詹省(希比爾甘)
  • 薩曼甘省(薩曼甘)
  • 薩爾普勒省(薩爾普勒)
東南地區
  • 加茲尼省(加茲尼)
  • 霍斯特省(霍斯特)
  • 帕克蒂亞省(加德茲)
  • 帕克蒂卡省(沙蘭)
西南地區
  • 代孔迪省(尼利)
  • 赫爾曼德省(拉什卡爾加)
  • 坎大哈省(坎大哈)
  • 尼姆魯茲省(扎蘭季)
  • 烏魯茲甘省(塔林科特)
  • 扎布爾省(卡拉特)
西部地區
  • 巴德吉斯省(瑙堡)
  • 巴米揚省(巴米揚)
  • 法拉省(法拉)
  • 古爾省(恰赫恰蘭)
  • 赫拉特省(赫拉特)

關係

朋友/夥伴

  • 孟加拉國 - 感謝你的援助。
  • 中國 - 第一個接受 伊斯蘭酋長國國書的人。作為回應,我會放棄對那些 恐怖分子的支持,因為我不是恐怖分子我希望我能得到你的認可。不過,為什麼你不想和我開放貿易路線了,我以為你會買我的礦的……你說我太急了?
  • 印度 - 感謝你提供了6.5億到7.5億美元的人道主義和經濟援助,你們是我在該地區最大的援助國之一。我們的關係足夠牢固,感謝你的幫助。
  • 伊朗(有時)- 我們曾經一度與他們斷絕聯繫,但在 伊斯蘭共和國結束後,我們的關係有所改善!
  • 哈薩克斯坦 - 感謝你對我們的援助。
  • 吉爾吉斯斯坦 - 同上。
  • 巴勒斯坦 - 我承認你的自由。(不過它好像說我是恐怖分子)
  • 俄羅斯 - 你不像你父母那麼壞,而且你是地一個承認了伊斯蘭酋長國的人,感謝你的幫助!我承認 克里米亞是你的。你現在也解除了對我的封禁,這樣我們聯合起來對抗 美帝國主義!無論如何,感謝你將阿富汗大使館交給我。
  • 塔吉克斯坦 - 我的波斯兄弟姐妹!我不明白你們為什麼這麼世俗。
  • 土耳其 - 它曾經是我最大的敵人之一,但現在它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它資助伊斯蘭教徒。謝謝你,爾多安!請運行我的機場,因為我需要幫助。
  • 土庫曼斯坦 - 我喜歡他們。
  • 烏茲別克斯坦 - 同上。
  • 卡達 - 自1996年以來的保皇黨朋友,你從來沒有像 阿聯那樣背叛過我。

中立

  • 美國(以前)- 不承認 伊斯蘭酋長國,幫助 伊斯蘭共和國。但是,如果我的政府更好地對待女性和哈扎拉人,它可能會與我一起打擊 伊斯蘭國。我記得它在蘇阿戰爭中支持我。
  • 馬來西亞 - 東南亞的烤肉串朋友,遵循伊斯蘭法律。
  • 沙烏地阿拉伯 - 額……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同上。
  • 印度尼西亞 - 我們的政府為您的獨立日舉行了慶祝活動。你如何對抗殖民主義就像我如何對抗 美帝國主義一樣!我們有時可以成為朋友,對吧?
  • 日本 - 你這個亞洲的西方傀儡,不過關於我的漫畫還不錯。
  • 塞爾維亞 - 我為你撤回了對科索沃的承認,認可我!
  • 越南 - 呃?你消滅了很多像我一樣的敵人?讓我們再摧毀他們的屁股——嘿,等等,你也聽 美國的話嗎?別……

敵人

幾乎每個人都討厭 阿富汗成為恐怖分子和原教旨主義者,但最重要的是。

  • 伊斯蘭酋長國 伊斯蘭共和國 - 美帝國主義失敗了, 塔利班把你們趕走了。
  • 以色列 - 我早不承認你了(話說我有承認過嗎?),特麼快點死吧,別再侵略 巴勒斯坦了!
  • 美國(當下)- 滾。
  • 英國(當下)- 你就是什麼「救世主」之一,啊?還記得我們阿富汗人多次驅逐你嗎?!我知道 美國是你大爹,我更討厭他們了!但我們至少談過,這樣將來就可以讓我一個人呆著......
  • 伊朗(以前)- 所以又是你……你搞砸了你!你不是我的兄弟,你是恐怖分子!什葉派是假,遜尼派才是真!不管怎樣,我把你們所有的大使館工作人員都打敗了,因為他們都是什葉派,你該怎麼辦?!哭?!
  • 聯合國 - 謝謝,我哭了,解除制裁!
  • 印度(以前)- 瘋狂的印度教徒,為你被劫持的飛機和那個的佛教寺廟哭泣吧。但是……我聽說你想和 伊斯蘭酋長國建立關係。好吧,既然我們都討厭 巴基斯坦,那就恢復我們古老的友誼吧!
  • 巴基斯坦 - 所有的普什圖人都是我的人民,我們有衝突。
  • 梵蒂岡 - 不嘻嘻。
  • 伊斯蘭國 - 你炸了我的機場!我甚至會和 美國合作摧毀你,不要試圖攻擊我,你這個不值得信賴的人。
  • 法國 - 為什麼以前你在 阿爾及利亞進行殖民和種族滅絕,並禁止女性在公共場合佩戴面紗,更不用說你是第一個執行禁令的歐洲國家,而且它不允許土耳其人進入歐盟。
  • 蘇聯 - 舊日侵略者,它挑起了戰爭,你現在已經不在了,但別忘了你對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國家所做的一切。當然 美國也根本不在乎我,它關心的是反共。 美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假朋友。

圖庫

繪畫

國旗/旗幟

歷史旗幟/圖標

旗幟 政權 使用時間 角色圖標
杜蘭尼王朝 1747年—1818年 杜蘭尼王朝
杜蘭尼帝國
赫拉特酋長國 1818年—1842年 赫拉特酋長國
阿富汗酋長國 1880年—1901年 阿富汗酋長國-1
阿富汗酋長國 1901年—1919年 阿富汗酋長國-2
阿富汗酋長國 1919年—1921年 阿富汗酋長國-3
阿富汗酋長國 1921年—1926年
阿富汗王國 1926年—1928年1月
阿富汗王國 1928年1月—1928年4月 阿富汗王國-1
阿富汗王國 1928年4月—1928年9月 阿富汗王國-2
阿富汗王國 1928年9月—1929年1月 阿富汗王國-3
阿富汗卡拉卡尼酋長國 1929年1月—1929年10月 阿富汗卡拉卡尼酋長國
阿富汗納第爾王國 1929年1月—1929年10月 阿富汗納第爾王國
阿富汗王國 1929年10月—1930年3月27日 阿富汗王國-4
阿富汗王國 1930年3月27日—1973年7月16日 阿富汗王國-5
阿富汗王國
阿富汗共和國 1973年7月17日—1974年5月8日 阿富汗共和國-舊
阿富汗共和國 1974年5月9日—1978年4月27日 阿富汗共和國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1978年4月27日—1978年10月18日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1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1978年10月19日—1980年4月22日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2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1980年4月22日—1987年11月29日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3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1987年11月30日—1992年4月26日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4
阿富汗伊斯蘭國 1992年4月27日—1992年12月6日 阿富汗伊斯蘭國-舊
阿富汗伊斯蘭國 1992年12月7日—1996年9月26日 阿富汗伊斯蘭國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1996年9月27日—2001年11月12日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阿富汗伊斯蘭國 2001年11月13日—2002年1月27日 阿富汗伊斯蘭國-新
阿富汗伊斯蘭國過渡政府 2002年1月28日—2004年10月9日 阿富汗伊斯蘭國過渡政府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2004年10月9日—2013年8月19日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舊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2013年8月19日—2021年8月15日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2021年8月15日—今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花絮

  • 阿富汗人在3月21日,也就是春天的第一天慶祝新年(Nawroz)。 阿富汗的傳統是前往北部城市馬扎里沙里夫,在一個美麗的文化節日中迎接新年的到來。
  • 阿富汗人希望他們的傳統運動——布茲卡西(Buzkashi),也就是抓羊,能夠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在這項運動中,運動員騎著馬,試圖將山羊或小牛的屍體射入球門。
  • 阿富汗人熱愛詩歌,詩歌是他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阿富汗人創作詩歌的歷史已有1000多年。周四晚上是西部城市赫拉特的「詩歌之夜」。阿富汗人喜歡聆聽傳統的赫拉特音樂,品嘗甜茶,享用糕點,直到深夜,同時與朋友們分享古今詩歌。
  • 有些人認為 阿富汗是一個熱愛鮮花的國家,因為這個國家在春天的第一天慶祝新年。他們最喜歡的花是鬱金香,這是阿富汗的國花。
  • 阿富汗是世界第40大國家,略大於南蘇丹,略小於緬甸。
  • 唯一俘獲亞歷山大大帝芳心的女人是羅克珊,一位來自今 阿富汗北部巴爾赫省的女子。在亞歷山大33歲去世前,她為他生下了唯一的兒子。

參考/引用

連結

跳轉至該頁面關於本月/本周頁面
最近更改 • 查看更多
List of abbreviations:
N
This edit created a new page (also see list of new pages)
m
This is a minor edit
b
This edit was performed by a bot
(±123)
The page size changed by this number of bytes

18 July 2025

     20:32  (Upload log) [Maitian MaiLin (2×)]
     
20:32 Maitian MaiLin talk contribs uploaded a new version of File:Home Rwan-da wuw.png
     
19:25 Maitian MaiLin talk contribs uploaded a new version of File:Chibi Rwanda by Dabanana.jpg
 m   19:30  File:DPRK但是傳統服飾.jpg diffhist 0 Maitian MaiLin talk contribs (修正)

17 July 2025

     19:23 User creation log User account 洛笙 talk contribs was created
 m   16:00  擬人圈 diffhist +174 Maitian MaiLin talk contribs (反向同步)
     10:28  diffhist +60 T talk contribs
     10:12  diffhist +4,533 T talk contribs (歷史)

16 July 2025

     23:16  4 changes history +3,379 [T (4×)]
     
23:16 (cur | prev) +719 T talk contribs (經濟和文化)
     
23:13 (cur | prev) +20 T talk contribs
     
23:04 (cur | prev) −11 T talk contribs (歷史)
     
23:02 (cur | prev) +2,651 T talk contribs (歷史)
     00:52  首頁 2 changes history +12 [Maitian MaiLin (2×)]
     
00:52 (cur | prev) +27 Maitian MaiLin talk contribs (修正)
     
00:39 (cur | prev) −15 Maitian MaiLin talk contribs

15 July 2025

     22:05  首頁 2 changes history +170 [Maitian MaiLin (2×)]
 m   
22:05 (cur | prev) +1 Maitian MaiLin talk contribs (阿米洛斯)
     
22:02 (cur | prev) +169 Maitian MaiLin talk contribs
     21:45  10 changes history +5,803 [T (10×)]
     
21:45 (cur | prev) −6 T talk contribs (喜好)
     
21:19 (cur | prev) +1,707 T talk contribs (花絮)
     
20:55 (cur | prev) −414 T talk contribs (性格)
     
20:53 (cur | prev) +3,955 T talk contribs (歷史)
     
20:42 (cur | prev) +26 T talk contribs (喜好)
     
20:41 (cur | prev) +25 T talk contribs (喜好)
     
20:33 (cur | prev) 0 T talk contribs (喜好)
     
20:32 (cur | prev) +21 T talk contribs (喜好)
     
20:27 (cur | prev) −45 T talk contribs (外貌)
     
20:21 (cur | prev) +534 T talk contribs (性格)

歡迎來到CountryHumans中文百科!

只要您願意,您隨時可以在本wiki上進行工作,願我們的wiki變的更好。

如果您不知道在哪裡創建或編輯頁面,你可以在這裡操作。→ 查看未完成需要改進的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