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華民國

出自CountryHumans中文百科
此頁面有一個或多個頭部模板,包含一些信息。對於存在的問題,請幫助改進它或在討論頁上討論。
筆記這裡的一些內容可能是不準確的,我們願意在評論中提出建設性的批評,但請保持冷靜和建設性!
再發展這是一篇合格的文章,不過我們希望文章有新的改變而更加充實,添加新的歷史部分、新內容。今天就編輯它,幫助社區吧!

本頁面的主題是1912到1949年的中國。對於遺留政權,請查看台灣
❛❛
中國已經厭倦了被人左右的統治,以至於他們推翻了舊政府,建立了一個新的、更強大的政府。這個政府意外地變弱了,並由前任政府的一個人控制。
❜❜
⸺ 比爾·沃茨《我猜是整個世界的歷史》

中華民國 ,在中國簡稱民國。1921年至1949年的中國。它是亞洲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誕生於革命。他們可以通過在地圖開疆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他們也可以通過人海戰術抵擋外來侵略者的全面進攻。但由於屢戰屢敗,效率低下,處於尷尬的境地。File:形象-西藏地方.png 西藏地方File:形象-博克多汗國.png 外蒙古 File:形象-蒙古人民共和國.png 處於它的管理範圍之外。File:形象-中國共產黨-舊.png 中國共產黨曾經是它的一部分,但不可調和的關係使 中華民國將 File:形象-中國共產黨-舊.png 共產黨踏出去。

根據真實歷史,它通常劃分為 北洋政府和 國民政府兩部分。他們通常被分開講述的,儘管表面上只是政府的更迭。 北洋政府以清朝末期出現的北洋新軍的將領為主,而 國民政府是 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中國國民黨執政。

描述[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外貌[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前期或者正式場合它會穿中山服,中後期它往往穿軍服,不論男女,因為這裡有很多戰爭。對於政府,民有時會是首領形象會在軍服上別上徽章和綬帶。值得注意的是,它可能會戴有一個帶帽纓的軍帽。民也可以是知識分子或普羅大眾形象,這符合中國的大多數。北洋時期男體可能描述為穿長衫或馬褂。女體往往描述為穿學生裝,穿着包括藍色襯衫和黑色裙子,但是也可以穿旗袍。另外他們還可以戴圓眼鏡。[2]

性格[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中華民國 的性格本身就很複雜,有點多變和人格分裂。尤其是考慮到不同的階級和勢力時,更是如此。對於民國初期的人來說,他們會有點自私,害怕被捲入一些不好的爛攤子,甚至有點麻木。不過他們知道他們必須面對未來,他們會讓自己變得堅強。

之後他們會對那些帝國主義說不,他們會參加更多的戰爭和革命,並付諸他們自己的想法,改造中國。他們的知識面有點廣有點複雜。他們對於其他國家是友好的,他們希望融入社會,但不能是被動和屈辱的。他們實際也討厭他們的政府,因為政府的軟弱、腐敗和軍閥,以及不愉快的巴黎和會和 File:形象-中華帝國.png 中華帝國

新的國民革命意味着更新,他們就是更活躍、自信、愛國和積極向上的人了。他們表示 舊政府和軍閥可以滾了。因為自身勢力的矛盾, 中華民國分割了曾經視為他們一部分的 File:形象-中國共產黨-舊.png 共產黨。並鄙視他們,為此疲憊不堪。雖然在一段時間內,他們再次聯合(File:形象-中國共產黨.png 共產黨回到 中華民國)在一起抗擊 File:形象-日本帝國.png 日本帝國 中華民國可以是 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國民黨,File:形象-中國共產黨.png 共產黨認為 國民黨政府很專制、自私、衝動、有時驚恐發作(害怕 File:形象-中國共產黨.png 共產黨), 國民政府不關心人民的生活。

中華民國會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雖然有時被描繪成炫耀。它會在社會上尋求別人的幫助。雖然它總是操作不佳或者三心二意,並使它處於尷尬的處境。不過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它仍然受到歡迎。

旗幟含義[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最初 中華民國使用的是一面五色旗,五色是中國傳統色,也代表當時中國的五大民族,象徵五個族群處於一個聯盟。

顏色和含義 HEX RGB HSB
#de2119 222, 33, 25 2, 89%, 87%
滿 #ffc500 255, 197, 0 46, 100%, 100%
#08639c 8, 99, 156 203, 95%, 61%
#ffffff 255, 255, 255 0, 0%, 100%
#000000 0, 0, 0 0, 0%, 0%

由於新生的 中華民國陷入了軍閥統治的黑暗中,後來 新的革命政府為了區別於原有的五色旗,他們開始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這面旗幟實際在民國建立初期就有了,作為海軍旗使用,但現在作為與革命精神更為契合的旗幟,它成為了中國的新國旗。

顏色和含義 HEX RGB HSB
白色象徵民族和自由,以及平等、無私與純潔的思想 #ffffff 255, 255, 255 0, 0%, 100%
藍色象徵民權和平等,以及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 #000095 0, 0, 149 240, 100%, 58%
紅色象徵民生和博愛,以及奉獻、勇敢奮鬥的精神 #fe0000 254, 0, 0 0, 100%, 100%

這面新國旗由紅色旗地和藍色旗角以及白日組成。白日有十二道光,代表十二個時辰,十二個月和十二美德。表示人民要不斷奮鬥進取、自強不息,如同日月光華;芒鋒寓意革命精銳,民主自由博愛的光華四射。紅色旗地象徵着為推翻舊政府,建立新中國而犧牲自己的革命者的鮮血。[3]

關於名稱[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不像其它的共和國,它的名字使用了「民國」而不是「共和國」。以此表示它與人民更近,跟西方的共和國有所不同。不過「民國」和「共和國」在西方語言都是「republic」。如果不考慮區分後來的 新中國的話,民國和共和國一般會被混用。

別稱[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民國、民 - 政體簡稱。
  • 北洋 - 用於北洋政府。
  • 烤饅頭 - 用於國民黨及其中國政府,來自國民黨一詞的威妥瑪式拼音 Kuomingtang 的縮寫 KMT,又契合旗幟上的白日。
  • 國、果 - 用於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來自名稱中的第一個字。

歷史 [4][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革命之前[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自1840年鴉片戰爭特別是甲午中日戰爭以來, 中國一直受到內亂和外國入侵的挑戰。內部叛亂和鎮壓導致數百萬人死亡,與外國列強的衝突帶來了羞辱性的不平等條約,得到了給財政體系帶來負擔的賠償,並損害了中國的領土完整。漢族人普遍認為,政治權力應該從少數民族滿族人手中歸還給占多數的漢族人。在義和團運動和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鎮壓之後, 清政府終於開始了「根本性」的體制和政治改革。然而, 朝廷未能實現真正的政治自由化和現代化,導致改良主義者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中國出現了很多革命團體,但最有組織的團體是由孫中山創立的,他是一位共和主義者和反清活動家,在海外華人和海外中國學生中越來越受歡迎。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創立了中國同盟會,由在日本的中國革命運動的人民領袖黃興擔任副手。

民國的建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11年的 File:形象-四川.png 四川保鐵運動掀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10月10日晚,File:形象-湖北.png 湖北省會武昌爆發革命——由於起義計劃泄露,新軍的 File:形象-中國革命黨.png 革命派軍人在夜晚發動起義,武漢地區三個城鎮很快被占領。這場被稱為武昌起義的革命迅速得到響應,大部分省份(24省中的15個)紛紛建立軍政府, 清王朝的統治就此分崩離析。遠在美國的孫中山聽聞革命後迅速回到以支持革命。

然而, 清政府並沒有放棄政權。10月27日,袁世凱被 清政府重新任命為新軍的首領,馮國璋、段祺瑞率領軍隊南下抵抗 File:形象-中國革命黨.png 革命軍。雙方由於戰時困難,雙方開始談判。1912年1月1日,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 File:形象-南京.png 南京成立。孫中山被選舉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總統。為早日戰爭結束,孫中山提出袁世凱若放棄 清朝接受 民國,它就可以將臨時總統的權利讓位於他。袁世凱接受了,並在2月12日迫使中國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太后在退位文書上簽了字。不過皇室被允許繼續住在紫禁城。至此, 中華民國正式繼承 清朝。

就這樣,辛亥革命終結了統治中國三千年的君主專制,建立了亞洲第二個 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思想得到廣泛傳播。臨時政府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鞏固革命成果。但辛亥革命的成果卻為袁世凱所竊取。在開國後的一段時間間, 中國進入相對安穩的日子,由於一戰時西方國家忙於戰爭,並未對中國經濟過多干涉,中國的民族資本得到快速發展。

北洋時期與二次革命[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雖然革命成功推翻了 清朝,但卻沒有防住袁世凱獨裁的想法。1912年,為了抑制袁世凱獨裁的發展,宋教仁合併孫中山的中國同盟會和其它幾個黨派建立 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中國國民黨,並在1913年的第一次全國選舉中獲得大部分席位。這讓袁世凱感到害怕。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殺,其刺客甚至是袁世凱的親信。

由於袁世凱忌憚 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國民黨的發展。5月底,袁世凱決定對國民黨採取軍事行動。1913年7月,南方七省反抗袁世凱。他們譴責袁世凱的行為,對於現狀頗有不滿。但由於 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國民黨弱小且力量分散,遭到袁世凱殘酷鎮壓。1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 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國民黨,並強行將國民黨議員從議會中除名。由於大多數國會議員屬於 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國民黨,議會沒有達到法定人數,因此無法召開會議。1914年1月,袁世凱解散國會。之後他修改了憲法,將內閣制修改為總統制。這允許他宣戰、簽署條約和任命官員,而無需事先徵得立法機關的批准。1914年12月,他進一步修改了法律,將總統的任期延長至十年,沒有任期限制。從本質上講,袁世凱是在為他作為皇帝的上位做準備。

護國戰爭[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14年一戰爆發時, 日本站在協約國一邊,乘機奪取了 德國File:形象-德屬青島.png 山東的領地。1915年, 日本對 北京政府發起外交和軍事壓力,企圖讓 北京政府接受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北京政府在拖延幾個月被迫簽訂,又單方面不承認,以避免遭受 日本的軍事壓力。但袁世凱仍然繼續他的帝制議程。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為了獨裁夢自封皇帝, 中華民國變成 File:形象-中華帝國.png 中華帝國。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李烈軍宣布 File:形象-雲南.png 雲南首先獨立,並得到了孫中山的號召。護國戰爭的獨立浪潮立即席捲整個中國西南,而袁世凱卻失去了北洋將領們的信任。他不得不在次年3月22日結束帝制,並於6月6日在絕望中死去。

護法運動和軍閥時代[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袁世凱死後,繼任的北洋統治者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國會。孫中山認為約法和國會是民國的象徵,為了維護共和制度,他毅然舉起了「護法」的大旗:1917年秋,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試圖藉助滇系桂系等西南軍閥的軍事力量,開展護法運動。然而,南北軍閥最終達成了安協,孫中山被排擠出軍政府。1918年5月,孫中山被迫離開廣州回到上海,護法運動失敗。

在這個時期北洋軍閥分化 File:形象-直系.png 直系File:形象-皖系.png 皖系File:形象-奉系.png 奉系三大軍事集團,爭奪北京政府的控制權。除外還有大大小小的軍閥。 北京政府成為了擺設,軍閥為了地盤和鞏固地位而依附於帝國主義,互相討伐。 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的動亂之中。

五四運動[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戰勝同盟國,作為協約國後勤的 中國獲得了戰勝國的地位。然而, 英等國操縱和會,竟決定由 日本繼承 德國在中國山東的 File:形象-德占青島.png 特權。面對屈辱失敗, 北洋政府卻準備接受這個現實,引發了中國人民群眾的不滿。從1919年5月4日開始,北京學生的罷課拉開了五四運動。隨着事件不斷發酵,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一時間由於所造成的廣泛影響, 北洋政府不得不放棄妥協,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和約上簽字。這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徹底性地反帝反封建,在這一時期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台,並發揮了自己的力量。

北伐戰爭[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五四運動幫助中國重新點燃了當時衰落的共和革命事業,工人運動高漲。1917年,孫中山與南方軍閥合作,成為當時廣州軍政府的總司令。1919年10月,他重建了 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國民黨以對抗北洋軍閥。後者在一連串的軍閥統治下,仍然保持着其合法性的外表以及與外國的關係。

到1921年,孫中山已成為 南方政府的總統。他在餘生中試圖鞏固他的政權並實現與北方的統一。然而,他從西方國家獲得援助的努力沒有結果。1920年,他求助於最近實現了自己的革命的 File:形象-蘇聯.png 蘇聯File:形象-蘇聯.png 蘇聯希望與中國革命者交朋友。然而,出於政治上的權宜之計,File:形象-蘇聯.png 蘇聯領導層採取了雙重政策,既支持孫中山,支持新成立的 File:形象-中國共產黨-舊.png 中國共產黨,又保留對 北京政府的承認和交流。

孫中山經過多次反對 北洋軍閥鬥爭的失敗後,深深感受到有必要改組 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國民黨,聯合其它勢力的支持。File:形象-中國共產黨-舊.png 中國共產黨接受了 File:形象-第三國際.png 第三國際的建議,1923年6月 File:形象-中國共產黨-舊.png 中國共產黨正式與 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中國國民黨合作,共產黨成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以改造 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國民黨。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東召開,還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解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標誌統一戰線的正式成立,位於廣州的 國民政府成立。在 File:形象-蘇聯.png 蘇聯的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建立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

1925年3月孫中山去世。到了1926年,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國民黨已經產生了左翼和右翼兩派,其中的 File:形象-中國共產黨-舊.png 共產黨也在發展。3月,蔣介石在中山艦事件中增強了他的實力。他突然解僱了他的蘇聯顧問,限制中共黨員參與最高領導層。File:形象-蘇聯.png 蘇聯仍然希望避免統一戰線的分裂,讓 File:形象-中國共產黨-舊.png 共產黨進行地下活動以促進北伐,蔣介石最終於1926年7月從廣州發動了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異常順利,他們掃清了直系和皖系軍閥,工農革命運動也一同發展。1927年初,File:形象-中國共產黨-舊.png 中國共產黨和 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國民黨左派決定將國民政府所在地從廣州遷至武漢。但以蔣介石為首的 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國民黨右派,在4月12日的上海大屠殺中在 File:形象-南京.png 南京建立了一個反共政府,大量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遭到屠殺。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左派國民黨政權選擇了屈服,而 File:形象-中國共產黨-舊.png 中國共產黨被迫在南昌起義獨自建立起自己的 File:形象-中國工農紅軍.png 中國工農紅軍。 在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北伐戰爭還在進行。1928年,File:形象-中國國民革命軍.png 國民革命軍抵達北京,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在退往關外途中,被日本人炸死。1928年底,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發表通告,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至此, 南京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

南京十年和國共內戰[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一方面, 中國得到了發展,穩定物價、改革銀行和貨幣體系、修建鐵路和公路、改善公共衛生設施、擴大工農業生產,法律和刑罰制度現代化。另一方面,由於 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國民黨採取「政治監護」和經常性的暴力手段鎮壓反政府抗議活動,維持一黨統治。政治自由受到嚴重限制。經濟上帝國主義對 中國的影響依然嚴重。大城市繁華的同時,農村則處於不斷蕭條。

File:形象-中國工農紅軍.png 中國共產黨為了保存革命,遵循工農武裝割據的方式在湖南一帶建立了革命根據地,還建立了 File:形象-中華蘇維埃.png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File:形象-中華蘇維埃.png 紅軍與根據地的發展令 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國民黨統治集團大為震驚。他們對 File:形象-中華蘇維埃.png 共產黨發動圍剿。File:形象-中華蘇維埃.png 共產黨成功粉碎了前四次的圍剿,但沒有成功抵禦第五次圍剿。他們開始戰略轉移,在遵義會議中接解除了博古等人的權利,File:形象-中國工農紅軍.png 中國共產黨脫離了 File:形象-第三國際.png 第三國際的領導,毛澤東得到了在 File:形象-中國共產黨-舊.png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之後,紅軍穿越了中國西北的高山和草地,在1935年到 File:形象-中華蘇維埃-新.png 達陝甘寧革命根據地。這場戰略轉移被稱之為「長征」。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國民黨滅亡 File:形象-中國工農紅軍.png 共產黨的計劃沒有成功,反而讓 File:形象-中國工農紅軍.png 共產黨更加強大。

抗日戰爭[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的大蕭條嚴重影響了日本經濟,為了尋求更多的資源,File:形象-日本帝國.png 日本帝國開始不斷入侵分裂的中國。1931年9月1日,File:形象-日本帝國.png 日本關東軍擅自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建立傀儡政權 File:形象-偽滿洲國.png 偽滿洲國 南京國民政府為了不擴大事端,採取了不抵抗政策。

之後 File:形象-日本帝國.png 日本策動華北獨立事件 File:形象-偽蒙疆.pngFile:形象-偽察南.pngFile:形象-偽晉北.pngFile:形象-偽蒙古.png,一二·九運動相繼爆發。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激起了很大的反對。1936年12月12日,File:形象-中國國民革命軍.png 國民革命軍的軍官張學良和楊虎城在 File:形象-西安.png 西安扣押蔣介石,要求抗日。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國民黨與 File:形象-中國共產黨.png 共產黨得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7年7月7日, 中國和 File:形象-日本帝國.png 日本軍隊在北平城外的盧溝橋附近發生衝突, 中國的抵抗更加激烈。這場衝突導致了中日之間的公開戰爭。經過三個月的淞滬會戰, 日本在陸軍和海軍方面都遭受了廣泛的傷亡,但 File:形象-上海.png 上海淪陷了。1937年12月,首都 File:形象-南京.png 南京淪陷了,緊隨其後的是被稱為南京大屠殺的大規模謀殺和強姦。File:形象-重慶.png 重慶成為臨時首都。File:形象-日本帝國.png 日本還建立了偽軍和更多的傀儡政權,包括以賣國賊汪精衛為首的 File:形象-偽南京國民政府.png 偽南京國民政府,以對抗 自由中國。

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國民黨在正面戰場進行了多次會戰,包括台兒莊戰役、武漢和長沙的會戰,承擔了慘重代價。在敵後戰場,File:形象-中國共產黨.png 共產黨則以游擊戰不斷牽制日軍。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反駁了當時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增強了中國人民抗戰的決心。在這場戰爭中,幾乎所有的還把自己視為中國人的少數民族、軍閥、政權都團結了起來,以走過這場被稱為「中華民族離滅亡最近」的戰爭。

之後隨着 美國的參戰, 中國得到了它的外國盟友,中國戰場的情況逐漸明朗。 中國還可以向 File:形象-英屬緬甸.png 緬甸派遣遠征軍與 英國抵抗 File:形象-日本帝國.png 日本。雖然期間國共發生了衝突,還發生了臭名昭著的人為災難——花園口決提以及一次大潰敗,但 File:形象-日本帝國.png 日本的失敗無可置疑。1945年,File:形象-蘇聯.png 蘇聯出兵中國東北, 美國向 File:形象-日本帝國.png 日本投放原子彈, 中國開始戰略反攻,File:形象-日本帝國.png 日本投降了。 中國拿回了它在中日戰爭中丟失的所有土地,包括台灣。

中國內戰和之後[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戰後中國人民渴望和平。但蔣介石不希望 File:形象-中國共產黨.png 共產黨的持續壯大,雖然國共之間的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得到和平召開。但蔣介石仍然在1946年6月發動了內戰。但是 國民黨政府的腐敗與不作為使得人民失去了對 國民黨政府的信心。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國民黨在內戰中敗退,在最後只能在台灣島生存。

File:形象-中國國民黨.png 國民黨撤退到台灣後,將台北作為 中華民國的臨時首都。之後兩岸還要在經歷一些衝突和戰爭,雙方互不承認。1971年,聯合國驅逐了 中華民國,取而代之的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

關係[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朋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中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敵人/不友好[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意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Template:小標題

❝ 待定 ❞

⸺  中華民國對 File:形象-中國共產黨-舊.png 共產黨的想法(前期)

❝ 待定 ❞

⸺  中華民國對 File:形象-中國共產黨.png 共產黨的想法(後期)

Template:小標題

❝ 待定 ❞

⸺  中華民國對 日本的看法(前期)

❝ 待定 ❞

⸺  中華民國對 File:形象-日本帝國.png 日本的看法(後期)

圖庫[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旗幟/標誌[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繪畫[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花絮[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中華民國早期是可以大量生產鋼鐵和大炮的,中後期反而因為買辦資產階級的統治使 中華民國減少乃至無法生產這些東西了。

引用[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鏈接[編輯 | 編輯原始碼]

Template:導航欄-中華民國 Template:導航欄-中國 Template:導航欄-台灣 Template:導航欄-聯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