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前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秦国。
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大大超过了前代。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
秦朝结束了自战国以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经济上实行以自耕农所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但也推行专制政策,树立法家的权威性,以至"焚书"、"坑儒"。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和大一统国家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描述[edit | edit source]
外貌[edit | edit source]
男性版本最为常见,较少见到女性版本(ps:正在收集有没有相关的作品,如果没有发现之后会在此处继续补充秦朝女性服饰以供参考)。
在同人创作中, 秦的服饰往往是冕服,戴着冕旒——这种上古帝王服饰象征它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以及由于
秦朝只存在了15年的时间,许多创作者会直接以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的服装代表秦朝。特别的是,虽然
秦朝非常适合穿着冕服,但当时
秦朝废除了冕服。
绝大多数人选择的冕服参考是教科书插图作者、知名画家刘旦宅于1959年创作的秦始皇像,参考唐代画家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身穿冕服的帝王画像形象。[1]
另外一种适合的形象则参考秦始皇嬴政的常服,戴通天冠,只着玄衣纁裳。秦始皇废除周代六冕之制,规定的大礼服为上衣下裳的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选择黑色是因为 周人的图腾是火,而他十分迷信阴阳五行之说,认为是
秦的水灭掉了
周的火。而黑色主水,固尚黑。
性格[edit | edit source]
待写
颜色含义[edit | edit source]
颜色和含义 | HEX | RGB | HSB | |
---|---|---|---|---|
黑色 | #23282C | 35, 40, 44 | 207°, 20%, 17% |
秦朝崇尚水德,并因此崇尚水德的代表色黑色,同人创作中
秦朝的形象相对统一,基本都是以黑色为肤色加上白色的国号“秦”。
喜好[edit | edit source]
- 统一(各种意义上)
- 编纂侓例
- 五德学说
- 修筑奇观
别称[edit | edit source]
- 嬴秦 - 皇室姓氏加国号
词源[edit | edit source]
秦朝的正式国号是“秦”,其由来与地名“秦”有关。据《史记》记载,秦朝的先祖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有功,被赐姓“嬴”,并封在秦地(今甘肃天水市一带)。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因保卫周王室有功,被正式封为诸侯国,从此“秦”成为其国号。秦朝建立后,仍然延续秦国国号。
语言和文字[edit | edit source]
秦朝的官方语言是雅言,这是一种以洛阳音为基础的上古汉语标准语,相当于当时的“普通话”,而非现代陕西话或粤语。雅言在夏商周至秦汉时期作为通用语言广泛使用,其音系特点包括八音、尖团音区分及平仄规则。
秦朝官方统一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由丞相李斯等人整理制定,作为全国标准字体推行。小篆终结了战国时期“文字异形”的混乱局面,为汉字从古文字(甲骨文、金文)向今文字(隶书、楷书)过渡奠定基础,被视为汉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尽管小篆是官方标准,但秦简牍(如《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显示,隶书已在基层文书使用,为汉代隶书盛行埋下伏笔。
历史[edit | edit source]
待写
政治[edit | edit source]
创皇帝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兼采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尊号,宣布自己为这个国家的第一个皇帝,后世子孙代代相承,递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万世皇帝。废除谥号。 [52-53]规定皇帝自称曰“朕”,并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
这些都是为了显示皇帝的无上权威,表示秦的统治将万世一系,长治久安。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秦朝首都咸阳及其附近关中平原由内史直接管理。
中央制度
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机构。在这个机构中,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制,互相没有统属关系,由皇帝掌握最终决断权。
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召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卫尉(掌管皇宫保卫)、郎中令(掌管警卫事务)、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廷尉(掌管司法诉讼)、典客(掌管外交事宜)、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宗正(掌管皇室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山河湖海税收和制造业)、治粟内史(掌管财政税收)。
法律制度
秦始皇采用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建议,以法治国,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是秦始皇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秦法对于秦王朝雷厉风行的推行各种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秦朝沿袭了商周时代的很多酷刑。据文献记载,刑罚有膑(剜去膝盖),刖(锯脚),宫,榜掠,腰斩,枭首,弃市,戳尸,坑死,凿颠,抽胁,镬烹,车裂,夷三族等。 当时的中原地区古人多儒雅仁义,社会是宗族形式结构,不具备法治统治的基础。秦尊韩非的以法治国,这就造成了作奸犯科的人大增,面对条条酷刑,人们怨声载道,这也是加剧秦朝灭亡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统治一个大国,需要全国一致而又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出土的云梦秦简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刑律的律文和解释,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律文,还有案例和关于治狱的法律文书(见云梦秦律)。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
郡县制度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皇室任免郡县的主要官吏,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的峄山刻石辞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家,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这说明秦始皇认为废分封行郡县是消除各地兵争所必须的。
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设郡守、郡尉、郡监(监御史)。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全郡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节制;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郡监,掌监察工作。
郡以下设县或道。县是秦朝统治机构中关键的一级组织,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机构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内地设县,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设道。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令、长为一县之首,掌全县政务,受郡守节制。县令下设尉、丞。尉,掌全县军事和治安;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乡以下为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设里正或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其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 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秦规定,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
秦朝创下的一套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制度在以后中国社会的历史中,只有修修补补,基本框架不变。为了巩固统治。
行政区划[edit | edit source]
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西周时期流传下来的分封制,国家管理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36郡。 其后南并五岭以南的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恒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
秦朝最初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后来增加至四十八个。
关系[edit | edit source]
敌人/不友好[edit | edit source]
—“你们一个都别想活...”
意见[edit | edit source]
秦朝与匈奴的关系是典型的 “军事对抗主导下的有限缓和尝试”,充满戏剧性转折,从早期和亲提议到全面战争,再到长城对峙,短短十几年就完成了关系质变。
秦朝与羌族的关系呈现出“军事压制为主,辅以局部羁縻”的特点,双方在陇西、河湟地区长期博弈。由于羌族当时处于分散的部落状态,未能形成统一政权,秦朝对其策略更侧重边境防御与分化控制。
图库[edit | edit source]
绘画[edit | edit source]
旗帜/徽章[edit | edit source]
-
小篆
-
楷书
花絮[edit | edit source]
待写
参考/引用[edit | edit source]
- ↑ 特别的是,这副画像实际上存在多处错误。除了选择冕服这一问题,这幅画像中的另外一个明显错误就是绘制了天河带,实际上秦代还没有天河带。另外,教科书秦始皇像所戴冕冠上的冕旒数量也有问题,即使遵从《决疑要注》记载,认为秦代存在玄冕,那么,冕冠上所用冕旒也应该是三旒,而非教科书秦始皇画像所表现的数量,且画像中的冕板尺寸也有误,不知道为什么教科书还没有重新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