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From CountryHumans中文百科
(Redirected from 明朝)
此页面有一个或多个头部模板,包含一些信息。对于存在的问题,请帮助改进它或在讨论页上讨论。
未完成的页面!这个页面的还没有完成,重要的章节为空或不完整,角色页面应该有前文、信息框、描述、历史和关系,请帮助社区编辑它!
i
需要配图特别是角色信息框缺少合适的绘画,也可能是图库作品偏少的缘故。
缺少历史此页面缺少有关对象的相关历史,请帮助社区编辑它。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由明太祖朱元璋所建。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

描述[edit | edit source]

外貌[edit | edit source]

男性和女性版本都常见,但相对而言男性版本更常见一点。

男性版本的服装通常参考明朝皇帝的常服-翼善冠服,即头戴乌纱折上巾(又称乌纱翼善冠),身着盘领、窄袖(明中后期袖型逐渐肥大)、前后及两肩绣有金盘龙纹样,玉带皮靴。也有部分设定参考明朝冕服,或是在常服的基础上融入蟒袍、飞鱼服、斗牛服、麒麟袍或盘补服的元素。

女性版本的服装通常参考皇后常服。服饰标准通常参考洪武四年三月定:戴龙凤珠翠冠、穿红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绣有织金龙凤纹,加绣饰。

性格[edit | edit source]

硬气、自尊,这可能是源于其不和亲、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的态度。

保守和开放两个特点在其身上以有些矛盾和戏剧性的方式共存(但通常被认为还是更保守一些)。明朝给人留下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印象。一方面是严厉苛刻、封闭保守的朝廷,另一方面却是充满活力、自由开放的社会。这种反差之大,在历代王朝中实属罕见。

颜色含义[edit | edit source]

颜色和含义 HEX RGB HSB
黄色 #FECD21 254, 205, 33 47°, 87%, 100%
黑色 #23282C 35, 40, 44 207°, 20%, 17%
红色 #AF473A 175, 71, 58 7°, 67%, 69%

通常来说, 明朝的肤色是黄色来绘制,并在脸上标注国号“明”,有时会用上 1号变体方案,为国号添加白色圆形底座。以黑色为肤色也比较常见,少数创作者会在文本上采用“明”的异体字“朙”。在中文波兰球社区,通常使用基于五行相克原则的红色,代表火克 的金,也见于朝代人社区。

喜好[edit | edit source]

别称[edit | edit source]

  • 朱明 - 皇室姓氏加国号,但同时朱姓本身就与火神“祝融”(又称“朱明”)有渊源,且明朝为火德,此处应有双关之意。
  • 皇明 - 明朝的正式国号为“大明”,而“皇明”是“大明”的正式尊称。“皇”意为大,历代皆有类似的尊称(比如清代对于大清的正式尊称就是皇清)。

词源[edit | edit source]

明朝的正式国号为“大明”,而非简化的“明”。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源自朱姓起源与祝融(别名朱明)的关联,且遵循元朝以来国号前加“大”字的传统。‌‌

语言和文字[edit | edit source]

明朝从建国开始就颇重视标准音的推广,建国伊始即发布《洪武正韵》, 但是《洪武正韵》是一本相当保守的韵书,间杂有吴音影响,并未真正在明朝人的口语中通行。 明朝真正的官话则是一种以读书人口中的南京话为根基的语言——南京官话。 宋元以来,由于长期的隔离和政治中心变动,中国通行的官话逐渐发展成为南北两支: 北系官话主要流行于华北地区,以《蒙古字韵》《中原音韵》为代表,而南系则在南方流行。

明朝字体是明朝时期使用的汉字字体,具有清晰工整、方正稳健的特点。 明朝字体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使得书写更加规范统一,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字体的应用广泛存在于印刷、设计等领域, 因是明中期出版商开始复刻学习南宋浙版字体风格,所以号称「宋体」,其初期风格跟现在的仿宋类似。

历史[edit | edit source]

政治[edit | edit source]

内阁制度

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明仁宗增置谨身殿大学士。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明初,内阁无实权。之后内阁地位逐渐升高,权限逐渐增大,到明世宗时,内阁终跃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内阁成了中央最高的的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明朝在中央和南京各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与工部地位较低,而在南京六部除兵部、户部外,其他四部基本没有没有实权,是被排挤出中央的官员的“养老之地”。


监察机构

朱元璋为吴王时,始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1380年,罢御史台。1382年更置都察院,设监察都御史八人。分监察御史为浙江、河南、山东、北平、山西、陕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十二道,各道置御史三到五名,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带印出巡,事毕回京缴印。1403年,改北平道为北京道。1420年,罢北京道,增设贵州、云南、交趾三道。1425年,称行在都察院。1435年,罢交趾道,始定为十三道。正统年间去“行在”字。


六科机构

六科,负责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1373年,设给事中十二人,秩正七品,始分为六科,每科二人。1391年,更定科员,每科都给事中一人,正八品。六科有“封驳权”,对改善朝政发挥了一定作用。


五寺机构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和鸿胪寺。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九卿之一。其余四寺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礼乐,隶属于礼部;太仆寺管理马匹,隶属于兵部;光禄寺负责寿宴、进贡等,隶属于礼部;鸿胪寺负责朝会、宾客(外吏朝觐,诸蕃入贡)、吉凶仪礼。


特务机构

锦衣卫印明朝主要的情报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

锦衣卫负责侦查国内外情报,直接对皇帝负责,拥有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秘密审讯的权利。东厂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西厂设立于宪宗时期,首领为汪直。1482年后被废。其后又被武宗短暂恢复。内厂设于武宗时期,任务是牵制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的权力,防止它们三个机构相互勾结权力的扩展。首领为宦官刘谨,刘谨伏诛后,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仅留东厂。


其它机构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只有朱棣以姚广孝专为太子太师,留辅太子,自是以后,终明一代皆为虚衔。 他们名为辅导太子,但实际上辅导太子的机构是詹事府。詹事府下设两坊、一局、一厅。此外还有太医院,太医院附属有生药库和惠民药局。

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由宦官所担任)。亲军上直二十六卫,除锦衣卫设有南北两个镇抚司,其他二十五卫各设有一个镇抚司,已上俱不属五军都督府管辖。女官,洪武五年,定为六局一司。永乐后,职尽移于宦官,只保留少数女官。

行政区划[edit | edit source]

1428年(宣德三年)以后,全国统分为两京、十三承宣布政使司,关西七卫,俄力思军民元帅府,斡难河卫。两京是北直隶和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简称十三司,俗称十三省,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关西七卫统治现今的青海和新疆,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统治西藏西部和拉达克。

两京[edit | edit source]

承宣布政使司[edit | edit source]

边疆地区[edit | edit source]

关系[edit | edit source]

朋友[edit | edit source]

中立[edit | edit source]

敌人/不友好[edit | edit source]

意见[edit | edit source]

角色

 内容 

⸺ 谁对谁的看法

描述、背景等……

图库[edit | edit source]

绘画[edit | edit source]

旗帜/徽章[edit | edit source]

花絮[edit | edit source]

  • 花絮内容

参考/引用[edit | edit source]


链接[edit | edit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