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德国,官方名称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是一个中欧国家。
德国的领土主要位于北部的波罗的海和北海之间,南部位于阿尔卑斯山之间,东邻
波兰、
捷克,南毗
奥地利、
瑞士,西界
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
法国,北接
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
德国的首都是
柏林,全国共分为16个州,包括3个城市州以及13个联邦州。它的领土面积为357,596平方公里(138,069平方英里),人口总数为82,719,540(2022年),它是欧洲面积第七大的国家,也是欧洲人口第二大国,仅次于
俄罗斯。此外,自2023年以来,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
美国和
中国。它是
欧盟、
北约创始员国,也是
联合国的成员国。
它的民族和自然地理多样,以其啤酒、香肠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
描述[edit | edit source]
外貌[edit | edit source]
由于刻板印象, 德国往往会被描绘成白领工作者,比如白色衬衫搭配一条红色领带、黑色直筒裤和方框眼镜。
性格[edit | edit source]
德国人大多很简朴友善,它认为守时是对等待之人的一种尊重,它非常重视时间,但也会花时间在休闲和娱乐上。
德国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有关工作的福利很好,基本上可以言行一致。
它说话很直,甚至比 中国人更直,甚至有时会让它国感到很难相处,但它在各种事务的交流和处理中都十分坦诚,也希望别人对它坦诚相待。
哪怕别人为它提供的服务或帮助微不足道,它也会表示感谢;它总是以礼待人,只要他人的信念和想法不以任何方式伤害他人或自己,它就会尊重。
它很少慷慨大方,它一般尊重他人,会和一些人一起欢笑,甚至还交伙伴;但在涉及物质方面就不是这样了,对亲近的伙伴也是如此。由于社会问题,这让 德国人日益保守,例如不待见东亚人;
德国接受了很多难民,这让它感到麻烦,不过治安在欧美相对不错。
旗帜含义[edit | edit source]
颜色和含义 | HEX | RGB | HSB | |
---|---|---|---|---|
黑色象征严肃、过去德历史、反抗黑暗德力量和勇气。 | #000000 | 0, 0, 0 | 0°, 0%, 0% | |
红色象征燃烧的火焰、革命的鲜血。 | #DD0000 | 221, 0, 0 | 0°, 100%, 87% | |
金黄色象征自由和真理的光芒。 | #FFCE00 | 255, 206, 0 | 48°, 100%, 100% |
德国国旗的颜色在一定程度上与罗马帝国所用的颜色相似,当时只有黑色和金色。现代德国国旗的颜色在德国人在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反对君主专制,尝试建立共和国时被采用。德国人将其与民主、自由和统一联系在一起,但之后的 德意志帝国使用黑白红三色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
魏玛共和国,黑红金三色旗通过国会投票被启用,其中黑、红、金代表了中间派、共和派和社会民主派政党,这些政党结成联盟以反抗政治极端主义。
别称[edit | edit source]
- Germoney、Germonie - 因为他们非常富有成效,所以赚了很多钱。也因为他们希望有债务的国家尽快偿还债务。
- Deutschland - 德意志兰,德语本名。
- Germ、Ger - 昵称。
- Gerry、Jerry - 带有贬义的称呼,意为“德佬”“德国佬”,源自一战时期的英国军队。
- Niemcy - 波兰语名称。
- 工作狂 - 虽然是刻板印象。
- 诗人和思想家的土地
词源[edit | edit source]
- 英语名称 Germany 源自拉丁语 Germania(日耳曼尼亚),该词也作为
德国的俄语名称。该词最早被
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强人尤利乌斯·恺撒使用,用于指代莱茵河以东的诸部落,该词借用了古高卢语中的“邻居”一词。而第一次使用该名词的书籍则是由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
- 德语名称 Deutschland ,其最初的形式为diutisciu land(德意志人的土地),则基于Deutsch(德意志的),该词来自于古高地德语中的 diutisc(民众的,指属于diot或diota人的)一词,往上则源自原始日耳曼语 þiudiskaz(民众的),该词基于 þeudō(民众),再往上则来自原始印欧语中的 tewtéh(人)—— Teutons(条顿人)亦源于此。
- 欧洲人对德国的称谓甚多,词源分别代表过去不同的日耳曼部落,如法语、西班牙语中的“阿勒芒”(Allemagne)、“阿拉曼尼亚”(Alemania)源自阿勒曼尼部(Alemanni);芬兰语、爱沙尼亚语中的“萨沙”(Saksa)、“萨沙玛”(Saksamaa)源自撒克逊部(Saxons);匈牙利语中的“涅米多萨”(Németország)则源自涅米特部(Nemetes)。
历史[edit | edit source]
史前史[edit | edit source]
毛厄原人下颌骨化石的发掘表明至少60万年前今 德国境内就有古人类活动。自舍宁根的煤矿中亦出土三支38万年前的标枪,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完整狩猎武器。第一个非现代人类化石(尼安德特人)是在尼安德河谷发现的。在施瓦本汝拉地区也发现了类似现代人类的年代证据,包括4.2万年前的长笛、4万年前的狮子人雕像等,而距今3.5万年前的霍勒费尔斯维纳斯则为无争议的最古老人类雕塑。
部落时期[edit | edit source]
日耳曼诸部落被认为是在北欧铜器时代或罗马铁器时代早期出现的,是
原始印欧人的东向分支。他们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和德国北部向南部、东部和西部扩张,与凯尔特人、波罗的海人和古斯拉夫部落接触。
在屋大维统治下, 罗马帝国开始攻占
日耳曼部落居住的土地,并在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建立了一个短命的日耳曼尼亚行省。公元9年,三个罗马军团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被谢鲁斯克部落的部落主阿米尼乌斯击败。这场战役的结果打消了
罗马征服
日耳曼尼亚的野心,这使得该事件也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到公元100年,
日耳曼部落已经在莱茵河和多瑙河沿岸定居(Limes Germanicus),占据了今德国的大部分地区。不过今
巴登-符腾堡州、
巴伐利亚州、
黑森州的南部和
莱茵兰州西部已被并入
罗马的各行省中。
法兰克帝国和东法兰克王国[edit | edit source]
3世纪时出现许多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拉曼人、法兰克人、夏登人、撒克逊人、弗里西人、斯卡姆布里人和图林根人等。公元260年左右, 日耳曼人闯入了
罗马控制的土地,公元375年,阿提拉率领
匈人入侵欧洲并进入罗马人的控制范围,
罗马帝国势力也自395年起衰弱,
日耳曼部落得以向西南方向更远的地方移动,同时也出现较大的部落取代或吸收先前的小型部落的情况。随后,
日耳曼尼亚大片土地(即墨洛温王朝时所称的奥斯特拉西亚、纽斯特利亚和阿基坦一带)被法兰克人控制,并由此建立了
法兰克王国,并向东推进,征服了今
萨克森和
巴伐利亚地区。
查理曼大帝于800年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皇帝,并由此建立了加洛林王朝控制的卡洛林帝国,同时,查理曼也称自己的国家为“罗马帝国”,但该帝国于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被其子嗣一分为三。其中 东法兰克王国成为了
神圣罗马帝国的雏形,其领土从西部的莱茵河延伸到东部的易北河,从北海一直延伸到阿尔卑斯山。
神圣罗马帝国[edit | edit source]
公元926年,奥托王朝的统治者奥托一世合并了几个主要公国,并被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为罗马皇帝,这一称号得以在924年被废除后重新恢复。996年,格里高利五世成为德国第一任教皇,由他的堂兄奥托三世任命,不久后奥托三世也被加冕为罗马皇帝。此后 帝国在萨利安王朝(1024-1125)的统治下吞并了意大利北部和
勃艮第公国,但由于叙任权斗争,皇帝权力遭到削弱。随后,1157年,因为皇帝腓特烈一世表现出对
教皇国的控制权,故这一时期的“罗马帝国”又被称之为“神圣帝国”,并由此衍生出“神圣罗马帝国”一词用于代指这个统治德意志地区的“罗马帝国”,这一称呼在1254年开始得到
帝国的官方承认。
在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时期,各诸侯国鼓励自己的人民前往南部和东部定居。与此同时,汉萨同盟,一个由德国北部的城镇主导的贸易政治联盟,在贸易的扩张中繁荣起来。随后 神圣罗马帝国经历了30多年的自然灾害时期,先是1315年爆发的大饥荒,然后是1348年至1350年的黑死病,这一时期
帝国的人口大幅减少。即便如此,德意志的艺术家、工程师和科学家仍在这一时期发展一系列的技术,与同一时期在意大利诸城邦使用的科技类似。德意志诸国的艺术和文化中心培养出老汉斯·霍尔拜因、其子小汉斯·霍尔拜因以及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等艺术史上的知名任务。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的《金玺诏书》规定了
帝国的宪法结构,并将皇帝选举权交由七位最具势力的公国统治者或大主教,这些势力被称为“选帝侯”,通过多数制选举皇帝。
宗教冲突与三十年战争[edit | edit source]
约翰内斯·古腾堡将活字印刷术引入欧洲后,知识得以普及,平民教士阶层的兴起为后面宗教改革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517年,维滕贝格教士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以挑战天主教会,并引发了宗教改革,新教与天主教的矛盾不断升级。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虽然表明 帝国容忍了“福音派”信仰(路德教),但也规定“国王的信仰是他的臣民的信仰”(cuius regio, eius religio),即“教随君定”,但和约未涉及其他信仰,由此归正宗仍为异端,而其原则亦未涉及神权领袖改信的状况,这反而进一步加深了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矛盾,矛盾的积累使得
帝国境内爆发了影响了整个欧洲的庞大战争——三十年战争。从科隆战争到三十年战争(1618-1648),宗教冲突摧毁了许多
帝国的土地,人口也明显减少。最终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
神圣罗马帝国各阶层之间的宗教战争,德意志诸侯可选择天主教、路德宗及归正宗为其国教。
哈布斯堡王朝[edit | edit source]
由帝国改革(1450–1555年)推动的法律体系建立了 帝国后期的政治体制,并在其神权、世俗及世袭邦国中确定了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权,并由此诞生出权力更强大的帝国议会。
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从1438年到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一直持有“罗马皇帝”这一头衔。但因查理六世无子嗣,
哈布斯堡家族试图说服各选帝侯接受《国事遗诏》以确保王朝统治,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得胜之后,查理六世的女儿玛丽亚·特蕾莎通过《亚琛和约》,让自己的丈夫弗朗茨一世(洛林王室贵族)继承
帝国皇位,而自己则以皇后之名统治帝国,成为帝国的第一位有实权的女性统治者。
从1740年开始, 奥地利大公国及其继承者
奥地利帝国和
普鲁士王国之间的斗争便主导了德意志地区的局势。
拿破仑帝国与德意志联邦[edit | edit source]
在拿破仑战争和随后的帝国议会最后一次会议期间,大多数自由帝国城市被 法兰西第一帝国吞并,教会领土也在世俗化后被吞并,拿破仑将这些吞并领土组建起一个新的附庸国家——
莱茵联邦。1806年,
神圣罗马帝国解散,
法国、
沙皇俄国、
普鲁士和
奥地利帝国在德国各地争夺霸权。
拿破仑倒台后,维也纳会议成立了 德意志联邦,这是一个由39个主权国家组成的松散邦联,奥地利皇帝被任命为常任总统。
联邦内部的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自由主义运动的兴起,随后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冯·梅特涅采取了新的镇压措施,但1834年成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Zollverein)促进了德意志地区的经济统一。
受法国大革命影响,民族主义及自由主义广泛传播,建立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观点在德意志人,尤其是年轻知识分子中日渐流行。受1848年欧洲革命和法国建立共和国影响,德意志知识分子和平民也发动革命,国民议会决议由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担任德意志帝国皇帝,但威廉四世认为其权力将受限而拒绝,使革命运动暂时遭遇挫败
普鲁士统一德国与德意志帝国[edit | edit source]
威廉四世的继任者——威廉一世,与以自由派为主的议会渐生冲突,且在军事预算方面有相当大的歧异。1862年,国王威廉一世任命奥托·冯·俾斯麦为普鲁士公使。俾斯麦于1864年成功结束了与 丹麦的战争;随后,
普鲁士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使他能够建立排除
奥地利的
北德意志联邦。
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后,威廉一世于1871年在凡尔赛宫镜厅正式登基,并宣布
德意志帝国成立。很明显,
普鲁士是新帝国的主要组成国,约占帝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及人口,主导着帝国事务,而霍亨索伦家族将作为德国皇室统治这个国家,
普鲁士的首都柏林成为
新帝国的首都。
在德国统一后,作为威廉一世治下德国总理的俾斯麦在外交上试图巩固 德国的大国地位,与外国结盟,孤立法国,避免战争。然而,在威廉二世的统治下,
德国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导致与邻国发生摩擦。
德国开始与
奥匈帝国结盟,保证其一定程度的中立并提供军事支持。1882年,
德国又揽入
意大利王国,建立了三国同盟。
英国、
法国和
俄国为应对这一行为,也结成军事联盟,以防止
奥匈帝国干涉
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以及
德国对
法国的干涉。
在1884年的柏林会议上, 德国宣称拥有多个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洲、多哥兰和卡梅伦。后来,
德国进一步扩张其殖民帝国,包括在太平洋和
中国的领土(
德占青岛)。1904年至1908年,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的殖民政府消灭了当地的赫雷罗人和纳马人,作为对其起义的惩罚,这在日后被称为“20世纪首次种族灭绝”。近10万人(包括80%的赫雷罗人和50%的纳马人)死于集中营内,多数死于疾病、虐待、积劳、脱水和饥荒
第一次世界大战[edit | edit source]
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王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这为 奥匈帝国进攻
塞尔维亚王国提供了借口,由此衍生出的同盟国与协约国的一系列军事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四年的战争中,大约有200万德国士兵丧生。1918年11月11日,
德国签署停战协定,同月,德国革命爆发,威廉二世和执政的诸侯们退位,德国成立联邦共和国,正式名称为“德意志国”,即
魏玛共和国。
德国的新领导层于1919年签署了《凡尔赛条约》,接受了盟军的失败。
德国人认为该条约是一种羞辱,历史学家认为这对自由军团以及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产生了影响。
德国失去了大约13%的欧洲领土,并割让了其在非洲和太平洋的所有殖民地。
魏玛共和国与德意志第三帝国[edit | edit source]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初期, 德国宣布改行共和制。1919年8月11日,弗里德里希·艾伯特总统签署了《魏玛宪法》。
德国共产党在
巴伐利亚和一些大城市短暂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短命的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而以自由军团为主的保守派分子在1920年的卡普政变中未能推翻中央政府。此后的
德国了经历工业中心的血腥街道战,1922年
比利时和
法国军队对鲁尔工业区的占领,1922年至1923年
德国进入了一段恶性通货膨胀时期。1924年,
德国制定了一项重组战争赔款的计划,并创造了一种新货币——以地产作为担保的地产马克,这有助于稳定政府,并迎来了黄金二十年代,史学家一般称之为“局部稳定期”。这是一段文化及艺术的自由繁荣期,此时的德国艺术界百花齐放,著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便是在这一时期诞生。
纳粹党上台[edit | edit source]
虽然 德国在1920年代中后期相对稳定,但民间对《凡尔赛条约》的恨意仍旧存在,“刀刺在背”的说法广泛流传,为此后二十年的反犹潮提供基础。1929年,全球大萧条袭击了
德国,在1930年联邦选举后,总统保罗·冯·兴登堡授权海因里希·布吕宁领导的政府不经议会批准采取举措。布吕宁政府采取财政紧缩和通货紧缩政策,导致大幅度的失业,到1932年,全国失业率上升到24%。
1932年7月的选举后,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 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成为国会中最大的政党,兴登堡总统于1933年1月30日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纳粹党人发动国会大厦纵火案后,一项法令废除了基本的公民权利,第一个纳粹集中营也正式开放。1933年3月23日,《授权法案》赋予希特勒不受限制的立法权,凌驾于宪法之上,标志着
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开始。他的政府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极权主义国家,退出了
国际联盟,并大大增加了该国的重整军备。1934年,希特勒为巩固权力,发起了针对冲锋队以及前反对派政客的清洗,该事件被称之为“长刀之夜”。在权力稳定后,纳粹政府通过赤字财政政策,开始实施由赫尔曼·戈林主导的经济复兴计划——“四年计划”,该计划主要着重于公共工程领域。1934年的公共工程项目中,170万德国民众投入工作,由此获得收入和社会福利。最为著名的工程项目为全国高速公路(Autobahn)。其他重要建设项目包括水力发电项目鲁尔大坝、供水项目如齐利尔河大坝及交通枢纽如茨维考火车站。此后的五年内,
德国失业率大幅度下跌,民众时均和周均薪酬得到上升。
1935年, 纳粹领导下的
德国退出了《凡尔赛条约》,并引入了针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纽伦堡法案》。
德国还于1935年重新获得了对
萨尔兰州的控制权,并于1936年将莱茵兰非军事区重新军事化。1938年3月,
德国吞并了
奥地利,并于同年10月通过《慕尼黑协定》吞并领国
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1939年3月,
德国违反该协议占领了
捷克斯洛伐克。同年,希特勒为巩固权力发起了针对犹太人群体的清洗,这一事件被称之为“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
第二次世界大战[edit | edit source]
1939年, 德国通过与
苏联谈判达成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亦被人们称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1日,
德国发动闪电战入侵
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两天后
英国和
法国向
德国宣战。1940年春天,
德国快速征服了
丹麦、
挪威、
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和
法国,并迫使由贝当所领导的
新法国政府签署停战协定。同年,
英国在不列颠战役中击退了
德国的空袭。1941年,
德国军队入侵
南斯拉夫、
希腊和
苏联。到1942年,
德国及其盟友控制了欧洲大陆和北非的大部分地区,但由于
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获胜,且西线盟军重新征服北非并于1943年攻占
意大利南部后,
德国面临战略上的劣势,并一再遭受军事失败。1944年,
苏联进军被
德国占领的东欧国家,由
美国和
英国领导西线盟军在
法国
诺曼底登陆,双方都在1945年左右进入德国本土。尽管
德国进行了最后的反攻,但随着柏林的陷落以及希特勒在柏林战役中自杀,由卡尔·邓尼茨所领导的
纳粹党残余于1945年5月8日正式签署了投降文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结束后,幸存的纳粹官员在纽伦堡审判中因战争罪受审。据估计,
德国军队在二战在伤亡人数为530万,约有90万名德国平民死亡。大约1200万德国人被驱逐出东欧,
德国失去了大约四分之一的战前领土。
在世界第二次大战期间, 纳粹党大规模迫害并清洗少数民族,包括将他们关押在欧洲各地的集中营。据统计,
纳粹党系统性地杀害了大约600万犹太人、至少13万名罗姆人、27.5万名残疾人、数千名基督徒、同性恋者以及数十万政治和宗教反对者。
纳粹德国在东欧军事占领区的“种族清洗”政策导致估计270万波兰人,130万乌克兰人、100万白俄罗斯人和350万苏联战俘的死亡。
东德与西德[edit | edit source]
纳粹德国投降覆灭后,
德国被盟军占领,并在法律上废除了
普鲁士的存在,柏林和德国的剩余领土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由
美国、
英国和
法国控制的西部地区于1949年5月23日合并,成立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
苏联占领的东部地区成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它们被非正式地称为“西德”和“东德”。
东德选择
东柏林作为首都,而
西德选择
波恩作为临时首都,以强调其“两国解决方案只是暂时的”的立场。
西德是一个联邦议会共和国。1948年,
西德成为
美国马歇尔计划重建援助的主要接受国。康拉德·阿登纳于1949年当选为
德国第一任联邦总理。从1950年代初开始,该国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增长。
西德于1955年加入
北约,同时也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创始成员。1957年1月1日,原由
法国管理的
萨尔保护领加入
西德。
东德是一个
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受到
苏联驻德集团军和
华沙条约组织的政治及军事控制。其政治权力完全由
德国社会主义统一党(统一社会党)的领导成员(Politbüro)行使,且该党拥有独立的情报及特工机构——史塔西。
东德虽属于
华约阵营,但却是除
苏联外
华约中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素有“社会主义橱窗”之称。
1960年代后期, 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的东方政治(Ostpolitik)缓解了东西德之间的紧张局势,但为了缓解民众逃往西德的趋势,
东德于1961年建成柏林墙,旨在阻止东德人逃亡西德,这成为冷战的象征之一。1989年,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
匈牙利决定开放与
奥地利的边界,导致成千上万的
东德人通过
匈牙利和
奥地利移民到
西德。这对
东德的政治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定期的大规模示威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为了让
东德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持续下去,东德当局放宽了边境限制,但这实际上导致
统一社会党加速垮台。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成为东欧剧变和德国统一的象征。
两德统一至今[edit | edit source]
两德于1990年10月3日统一,前 民主德国的五个州重组并加入
联邦德国。统一后的
德国被认为是西德的扩大,因此它保留了其在国际组织中的成员资格。根据1994年的《柏林-波恩法案》,
柏林再次成为
德国的首都,而
波恩则获得了联邦城市州的独特地位,保留了一些联邦部委,而政府搬迁于1999年完成。
自统一以来, 德国在
欧盟中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于1992年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与其他欧洲国家共同建立了欧元区,并于2007年签署了《里斯本条约》。
德国派遣了一支维和部队来确保巴尔干地区的稳定,并向
阿富汗派遣了
德国军队,作为
北约在
塔利班被推翻后为该国提供安全的努力的一部分。但由于国内法律规定
德国只能部署军队进行国防行动,这些举措产生一定的争议
在2005年的选举中,安吉拉·默克尔成为 德国第一位女总理。2009年,
德国政府批准了一项 5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21世纪初
德国的主要政治项目包括推进欧洲一体化、实现可持续能源供应的能源转型(Energiewende)、平衡预算的债务制动、提高生育率的措施以及德国经济转型的高科技战略,概括为“工业4.0”。2015年,
德国受到移民危机的影响,其为多数进入欧盟移民的最终目的地。
德国接受超过一百万难民,并通过配额机制将移民根据税收及人口密度分配至各州,但在近几年的议程中,
德国政府似乎在考虑放弃这一政策。
2021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后社民党取得多数席次。同年12月8日,社民党政治家奥拉夫·朔尔茨于宣誓就任德国总理,并与绿党及自由民主党共组中间偏左的“红绿灯”联合政府。但该政府于2025年宣布解散,在随后的选举中,基民盟的候选人——弗里德里希·默茨成功当选德国总理。
政治[edit | edit source]
德国是一个民主的联邦制议会共和国,联邦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联邦议院(Bundestag)和联邦参议院(Bundesrat)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立法机构。联邦议院采用混合议员比例代表制,通过直接选举产生。联邦参议院成员代表16个联邦州政府并由其任命。德国政治制度在1949年宪法规定的框架下运作,该宪法被称为 Grundgesetz(基本法)。修正案通常需要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的三分之二多数。宪法的基本原则,如保障人的尊严、权力分立、联邦结构和法治的条款,是永久有效的。其政府由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分支构成:
- 行政机构:由联邦总统和联邦内阁组成。联邦总统任期为五年,主要履行象征性国家元首职责。
- 政府首脑:为联邦总理,每届任期四年,作为实际政府首脑由议会选举产生。目前的总理为基民盟的弗里德里希·默茨。
自然地理[edit | edit source]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
波兰、
捷克,南毗
奥地利、
瑞士,西界
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
法国,北接
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国土面积358,000平方千米,陆地边界全长3,876千米,海岸线长2,389千米。其人口规模居欧洲第二,国土面积排名欧洲第7位,全球第67位。全国海拔范围从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山脉(最高点:楚格峰,2,963米)到西北部的北海和东北部的波罗的海。
德国中部的森林高地和
德国北部的低地(最低点:位于威尔斯特马什市,3.54米)被莱茵河、多瑙河和易北河等主要河流穿过。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铁矿石、煤炭、钾肥、木材、褐煤、铀、铜、天然气、盐和镍。
气候[edit | edit source]
德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从北部和西部的海洋性气候到东部和东南部的大陆性气候。冬季从南阿尔卑斯山的寒冷到凉爽,通常是阴天,降水有限,而夏季则从炎热干燥到凉爽多雨不等。北部地区盛行西风,从北海带来潮湿的空气,缓和温度并增加降水。相反,东南部地区的极端温度更高。从2019年2月到2020年2月,德国的月平均气温从2020年1月的3.3°C到2019年 6月的19.8°C不等。月平均降水量从2019年2月和 4月的每平方米 30升到2020年2月的每平方米125升不等。每月平均日照时数从2019年11月的45小时到2019年6月的 300小时不等。
生态资源与生物多样性[edit | edit source]
德国领土可分为五个陆地生态区:大西洋混交林、波罗的海混交林、中欧混交林、西欧阔叶林以及阿尔卑斯针叶林和混交林。截至2016年,德国51%的土地面积用于农业,30%为森林,14%为定居点或基础设施。
植物和动物包括中欧常见的植物和动物。根据国家森林清单,山毛榉、橡树和其他落叶树占森林的40%多一点,大约60%是针叶树,尤其是云杉和松树。蕨类植物、花卉、真菌和苔藓种类繁多。野生动物包括狍子、野猪、摩弗伦羊(野羊的一个亚种)、狐狸、獾、野兔和少量的欧亚海狸。蓝色矢车菊曾经是德国的国家象征。
德国拥有16个国家公园,包括亚斯蒙德国家公园、沃波莫瑞泻湖地区国家公园、穆里茨国家公园、北海浅滩国家公园、哈尔茨国家公园、海尼奇国家公园、黑森林国家公园、撒克逊瑞士国家公园、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和贝希特斯加登国家公园。此外,
德国还有17个生物圈保护区 和105个自然公园。
德国有400多家动物园和动物园。柏林动物园于1844年开放,是
德国最古老的动物园,拥有世界上最全面的物种收藏。
行政区划[edit | edit source]
德国由16个州组成,包括13个联邦州(Flächenländer)和3个城市州(Stadtstaaten)。各州拥有其州宪法,并对其内部事务有相当大的自治权限。各州在领土面积及人口数量上具有差异,尤其是城市州(Stadtstaaten)与联邦州(Flächenländer)间的差异,而于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黑森、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及萨克森,设有22个一级行政区,管理地方事务。截至2013年,德国共分为402个县市级行政区,包括295个县行政区及107个市行政区。
关系[edit | edit source]
朋友[edit | edit source]
欧盟
波兰 - 它原谅了我,我们关系不错,尽管它有点笨。我还试图保护它不受那个那个
牢俄的伤害。它叫我 Niemcy,我叫它 Polen。我们也是右翼政府,因为杜达喜欢我(杜达是目前的波兰总统,也是波兰最大的右翼政党——法律与公正党的党魁,而目前的德国执政党——基民盟,也属于右翼政党)。
法国
西班牙
葡萄牙
意大利 - 它可能太无忧无虑,但它仍然是我的伙伴。在古代,我们是敌人;没错,它在二战期间背叛了我,但我理解它的出发点——老实说,如果我是它,我也会这么做。而且它叫我日耳曼尼亚。
爱尔兰
荷兰
奥地利 - 和我最像的兄弟姐妹,我并不在乎你是否觉得它可恨
(因为你记得发生的一切都从你这里开始)。不!你和我们很亲近,我们都说德语。我猜你们会讨厌和我在一起,但我们可以用啤酒来解决,对吧!瑞士 - 像
奥地利这样讲德语的兄弟姐妹,你不会介意我对你颐指气使,因为你太喜欢安静了。哈哈哈!你的巧克力和糕点倒是不错。你和我们很亲近,我是说我们都会说德语。我猜你们会讨厌和我在一起,但我们可以用啤酒来解决,对吧!
卢森堡 - 我那受法语影响的兄弟姐妹,不知道怎么张嘴就能同时跟我说德语和法语,我是说你有时法语说得太多了,而且这些年他很快就发财了。你和我们关系很好,我们都说德语。
比利时 - 包括
欧盟在内一堆国际组织在欧洲德总部。
列支敦士登 - 和
瑞士一样可爱。
日本
- 忠实伙伴——明治维新将
日本从一个穷乡僻壤转变为一个工业强国,其部分灵感来自于
普鲁士王国和
德意志帝国高效率的治理方式——二战我们作为盟友并肩作战,战后都得到了
美国的心理治疗。
匈牙利 - 我的好伙伴,我们在历史上是盟友。它曾是
奥地利的配偶组成
奥匈帝国。
保加利亚
捷克
斯洛伐克
丹麦 - 很好很可爱,抱歉,我没有响应你的信息,也不经常和你聊天,因为我忙于欧盟的工作,当然还有工作!
瑞典
挪威
芬兰
爱沙尼亚
北约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菲律宾
中立[edit | edit source]
美国 - 好吧,我们都不喜欢太多的移民。
俄罗斯 - 我们是贸易伙伴。我们在经济发展方面达成了共识。我也有一些俄罗斯工人,但有时我不得不提醒它不要再对我们胡作非为,另外,
克里米亚是
乌克兰的一部分,不要再欺负
波兰和
乌克兰!
希腊 - 我们是贸易伙伴,我向你出口大量工业制成品,如汽车和机械设备,而你则向我出口农产品等特色产品。
以色列 - 是的,我们都不喜欢
纳粹主义。
巴勒斯坦 - 复杂。它需要我的帮助,又讨厌以色列,当然它也不喜欢
纳粹。我希望能找到解决办法!
土耳其 - 说实话,他有点奇怪,我们曾经在维也纳战争期间互相作战,然后他同意与我并肩作战,现在我的国家不得不处理他愚蠢的政治问题,尤其是与埃尔多安的问题。但说句公道话,他做的菜很好吃你应该把它给土耳其人,他们帮助重建了我的国家。很抱歉我的人有时会有种族歧视。
中国 - 比我更加勤劳且强大的人。
韩国 - 你们的技术和人员都很好,我们都是精通科技的人。
叙利亚 - 我真的对你们国家发生的恐怖事件感到厌恶。
库尔德斯坦 - 我在中东的一个帮手,他们的很多人都住在这里,他们是最善良的,尽管我对你做的任何事都保持中立。
喀麦隆 - 我知道我之前对你的殖民统治非常糟糕,在我离开你之后,有很多战争和其他事情,但请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怪我,我接纳了你的许多人。
纳米比亚 - 另一个前殖民地,我为我的错误行为和我对你犯下的事情感到抱歉,尽管如果我能建议你的话,你需要向前看。
圭亚那 - 我不太了解他们,但它看起来是个好人。
前辈[edit | edit source]
德意志帝国 - 强大但结局不佳的过去的自己,它被指责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魏玛德国 - 令人沮丧的过去的自己。我当时很穷,不幸的是,它还是那家伙的第一个受害者。
德意志第三帝国 - 我黑暗的过去。我不必自恨,但我永远不会再成为你!去他妈的纳粹主义和种族主义全都离开——你是每个人都恨我的原因。
神圣罗马帝国 - 古老的前辈。
德意志联邦 - 松散的德意志诸国的联合是德意志统一的端倪。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我怀念过我的共产主义孪生兄弟,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
意见[edit | edit source]
待写
图库[edit | edit source]
绘画[edit | edit source]
-
作者:@Iwantsovame
-
作者:Cafe Dubak
-
作者:Red
-
作者:[1]
国徽/徽章[edit | edit source]
-
国旗
-
国徽
行政区划[edit | edit source]
联邦州 |
---|
|
花絮[edit | edit source]
待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