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宋朝(960年-1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
元朝的中原王朝,分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6年)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社会相对开明,农业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社会变化,儒学复兴后形成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宋词兴盛,书法、绘画艺术也取得很高的成就。有学者推算,1000年
宋朝GDP总量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22.7% ,1124年的
宋朝人口总数则达到1亿2600万。有学者称赞“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部分学者有提出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时期的观点。
描述
外貌
男性版本多参考皇帝常服:穿着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戴通天冠、黑舄。这种常服仅次于冕服,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相当于群臣百官的朝服。
与其他朝代的形象不同,大多数的 宋朝女性版本似乎较少参考皇后常服,而多参考宋朝市井女性流行服饰。上身穿着一片式抹胸(普通式或三角褶式),下身穿长裙(旋裙、百褶裙等),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窄袖对襟长衫(或短衫),有时手持团扇。
无论男性版本或女性版本, 宋朝的设计都时常见到花卉元素搭配,这可能是宋朝无论男女都流行簪花的印象的影响。
性格
文化开放,但政治保守;喜好清净,追求高雅艺术。它通常被认为是内敛、悲观且细腻的;也有些作者会形容 宋朝是懦弱的,这可能是出于对
宋朝重文轻武和遭遇入侵时寻求退让的印象。
旗帜含义
颜色和含义 | HEX | RGB | HSB | |
---|---|---|---|---|
青色 | #8BC0C8 | 139, 192, 200 | 188°, 31%, 78% | |
红色 | #AF473A | 175, 71, 58 | 7°, 67%, 69% | |
黄色 | #FECD21 | 254, 205, 33 | 47°, 87%, 100% |
喜好
- 词赋创作
- 传统书画
- 茶艺
- 篆刻
- 插花
- 市井文化
- 商业贸易
- 瓷器
别称
词源
宋太祖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国号曰“宋”。
语言和文字
宋朝的官方语言是中原正音,以开封和洛阳的河洛方言为基础,属于中古汉语的晚期阶段。
宋朝的文字字体主要包括瘦金体、宋体以及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法风格,其中瘦金体为宋徽宗独创,宋体则因印刷术需求而诞生。
历史
待写
政治
行政系统
从行政系统看,仍设宰相,其特点有二,一是官名变化多,二是权力小于前代。宋初,沿唐后期制度,设中书门下,为正,副宰相治事之所。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其下设五房处理具体事务。元丰改制时,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三省制度,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左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右相,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此后改制虽有反复,但大体遵照元丰制度。南宋时常设左右丞相,并仍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总的来说,北宋军政有枢密院掌管,财政有三司掌管,宰相只是行政首脑,且参知政事定为宰相副职,也形成了对宰相的有力牵制。因此北宋相权小于前代。
北宋前期,原有的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几同虚设,其官称仅作为定品秩、俸禄的依据,称为寄禄官。而真正权力转为一些新置的机构,如枢密院、三司、审官院、流内铨、三班院、太常礼院等掌管。元丰改制后,除枢密院外,这些机构陆续被取消,从而恢复了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职能。南宋时,二十四司有所省并。
宋朝寺监设置有九寺六监。北宋前期,九寺六监中,除大理寺、国子监、司天监、都水监、军器监外,都名存实亡。元丰改制后,撤销司天监,另设太史局,九寺五监始各专其职,设官职掌,一如唐制。南宋时,各寺监有所省并。
军事系统
从军事系统看,枢密院是总管全国军事的最高行政机构,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多由文官担任;另有枢密副使等次官。枢密使的地位相当于同平章事,副使相当于参知政事。枢密院主次官与参知政事同称“执政官”。宰相与执政官又合称“宰执”。枢密院下设诸房,分管各种具体事务。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与侍卫司。侍卫司又分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与殿前司合称三衙。三衙与枢密院互相牵制,以防将卒兵变。
财政系统
从财政系统看,宋初沿五代旧制,以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为总管全国财政的机构,号称计省,地位仅次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其长官三司使称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元丰改制时,撤销三司,分其职于尚书省的户部。三司使则由户部尚书取代。为更好经理全国财政,北宋后期又有总领财赋官及经制使。
司法监察系统
从司法系统看,北宋前期有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和审刑院。大理寺是审判机构,负责详断各地奏报案件。刑部掌刑法狱讼。不过北宋前期刑部职权多被侵夺,或由他官兼理,或由御史台来审断。御史台负责司法方面的事务。审刑院设于宫中。北宋前期,凡案件经大理寺审断,报审刑院复查,由知院事和详议官写出书面意见,上报中书,奏请皇帝裁决。元丰改制后,审刑院和御史台所设司法官均被撤销,由大理寺、刑部行使司法职能。
宋沿袭前代,仍以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则为加官,不任命正员。下属机构与唐朝相同,有台院、殿院、察院。宋初常以御史为寄禄官,元丰改制始正其职。此外,宋朝监察御史无分察地方之责,主要是监察尚书六部。与御史台职能相近的有谏官。宋仁宗初年,设立谏院,长官称知谏院事。元丰改制废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任谏职,分隶门下、中书两省。宋高宗初年复设谏院。宋朝谏官并不单任谏职,也常纠举弹劾大臣;御史台御史除主监察外,也有进言规谏之责。二者职务相近,并称台谏。
经济和文化
待写
行政区划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至道三年(997年)始定为十五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五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为利州、益州二路,分峡路为夔州、梓州二路。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二路。熙宁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分陕西为永兴军、秦凤二路。之后又将河北路分为东西二路,分京东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崇宁五年(1106年)又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
宋朝共有四个京城,分别是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 、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约,约定灭辽后宋得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结果后来并未设置。
建炎南渡后,宋朝保留有十六路: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重庆府路、夔州路、潼川府路、京西南路、成都府路、利州路、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宋朝的行政区划设置与地方政治制度可谓重内轻外,中央高度集权。虽然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导致地方防务贫弱,也让终宋一代外患不止。
关系
朋友
中立
辽(后期)— “虽然澶渊和约对我而言是种屈辱,但他们之后的确没违约,那这样继续下去也行?”
西夏(后期)— “不接壤了,自然也没有领土争端了。”
元(前期)— “虽然你没安好心,但我认为合作干掉
金这个主意不错。”
高丽(后期)— “你怎能公开羞辱我的使节?”
敌人/不友好
意见
待写
图库
绘画
旗帜/徽章
-
红色
-
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