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宋: Difference between revisions

From CountryHumans中文百科
 
(4 intermediate revisions by the same user not shown)
Line 193: Line 193:


==意见==
==意见==
{{大标题|大理}}
{{大标题|[[大理]]}}
{{讲述|不建立联系能避免很多悲剧——你是个很好的朋友,但请和我保合适的社交距离,谢谢。|{{形象|宋}} 宋对 {{形象|大理国}} 大理国的态度}}
{{讲述|不建立联系能避免很多悲剧——你是个很好的朋友,但请和我保合适的社交距离,谢谢。|{{形象|宋}} 宋对 {{形象|大理国}} 大理国的态度}}


宋与大理总体呈现出冷淡回避与单方面依附的关系。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后蜀(965年)后,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宣称“此外非吾有也”,确立“不征大理”的祖训。此举既因北方辽国威胁,也因吸取唐朝与南诏战争拖垮国力的教训(“唐亡于黄巢,祸基于桂林”)。大理国300余年间11次请求成为宋朝藩属,仅1117年宋徽宗短暂册封段和誉(段誉)为“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其余均被拒绝。南宋更严控政治往来(如宋高宗明令:“令卖马可也,进奉可勿许”),南宋因“靖康之耻”对异族高度警惕,将大理类比南诏,恐其与金朝南北夹击。宋朝避免西南战事,节约边防成本,但过度防范错失战略盟友。蒙古灭大理后,南宋失去西南屏障。大理经济受益于茶马贸易,但政治孤立加速内斗。段氏22帝中11人被迫出家,最终亡于蒙古。宋与大理的“和而不亲”,实为国力局限下的被迫均势,二者关系揭示古代边疆政治的悖论:经济依存可维和平,但缺乏政治互信的繁荣,终难抵御大变局冲击。
宋与大理总体呈现出冷淡回避与单方面依附的关系。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后蜀(965年)后,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宣称“此外非吾有也”,确立“不征大理”的祖训。此举既因北方辽国威胁,也因吸取唐朝与南诏战争拖垮国力的教训(“唐亡于黄巢,祸基于桂林”)。大理国300余年间11次请求成为宋朝藩属,仅1117年宋徽宗短暂册封段和誉(段誉)为“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其余均被拒绝。南宋更严控政治往来(如宋高宗明令:“令卖马可也,进奉可勿许”),南宋因“靖康之耻”对异族高度警惕,将大理类比南诏,恐其与金朝南北夹击。宋朝避免西南战事,节约边防成本,但过度防范错失战略盟友。蒙古灭大理后,南宋失去西南屏障。大理经济受益于茶马贸易,但政治孤立加速内斗。段氏22帝中11人被迫出家,最终亡于蒙古。宋与大理的“和而不亲”,实为国力局限下的被迫均势,二者关系揭示古代边疆政治的悖论:经济依存可维和平,但缺乏政治互信的繁荣,终难抵御大变局冲击。


{{大标题|金}}
{{大标题|[[]]}}
{{讲述|被蒙古围攻的时候终于想起我了?靖康之耻时你是怎么对待我的?我不在乎未来如何……你必须死,这是你的报应!|{{形象|宋}} 宋对 {{形象|金}} 金的态度}}
{{讲述|被蒙古围攻的时候终于想起我了?靖康之耻时你是怎么对待我的?我不在乎未来如何……你必须死,这是你的报应!|{{形象|宋}} 宋对 {{形象|金}} 金的态度}}


靖康之耻成为了 {{形象|}} [[宋]]的噩梦,这将宋朝割裂为“北宋”“南宋”两代,比两汉的割裂更为彻底和血腥。战争中被掳人员在北上途中及到达金国后,遭受了非人的虐待、侮辱、饥寒交迫和死亡,女性被分配给金国贵族为奴为妾,受尽凌辱,被俘的皇室成员被迫穿着金人百姓服装,身披羊裘,袒露上身,向金太祖庙行“牵羊礼”,象征如羊羔般任人宰割。靖康之耻深刻影响了南宋的政治、军事(如岳飞抗金)和社会心态。同样遭受过金朝凌辱的蒙古后于蒙金战争时遣使约南宋夹击金朝,南宋为报“靖康之耻”及收复中原,同意出兵,蒙宋联军攻破金朝都城后将自缢而死的金哀宗尚未完全火化的遗体拖出分尸。南宋虽参与终结金朝,但未能改变依附蒙古的弱势地位,反因战略短视加速自身灭亡。金哀宗“我亡必及宋”的预言在45年后应验——1279年,南宋在崖山之战中亡于元朝。这一过程凸显了13世纪东亚地缘政治中“强权更替,弱肉强食”的残酷逻辑。
靖康之耻成为了宋的噩梦,这将宋朝割裂为“北宋”“南宋”两代,比两汉的割裂更为彻底和血腥。战争中被掳人员在北上途中及到达金国后,遭受了非人的虐待、侮辱、饥寒交迫和死亡,女性被分配给金国贵族为奴为妾,受尽凌辱,被俘的皇室成员被迫穿着金人百姓服装,身披羊裘,袒露上身,向金太祖庙行“牵羊礼”,象征如羊羔般任人宰割。靖康之耻深刻影响了南宋的政治、军事(如岳飞抗金)和社会心态。同样遭受过金朝凌辱的蒙古后于蒙金战争时遣使约南宋夹击金朝,南宋为报“靖康之耻”及收复中原,同意出兵,蒙宋联军攻破金朝都城后将自缢而死的金哀宗尚未完全火化的遗体拖出分尸。南宋虽参与终结金朝,但未能改变依附蒙古的弱势地位,反因战略短视加速自身灭亡。金哀宗“我亡必及宋”的预言在45年后应验——1279年,南宋在崖山之战中亡于元朝。这一过程凸显了13世纪东亚地缘政治中“强权更替,弱肉强食”的残酷逻辑。


 
{{大标题|[[]]}}
{{大标题|辽}}
{{讲述|条约的内容双方基本都遵守了……但是你趁着我和西夏打仗勒索我加钱是什么意思!?|{{形象|宋}} 宋对 {{形象|辽}} 辽的态度}}
{{讲述|条约的内容双方基本都遵守了……但是你趁着我和西夏打仗勒索我加钱是什么意思!?|{{形象|宋}} 宋对 {{形象|辽}} 辽的态度}}


宋辽关系(960—1125年)是10—12世纪东亚地缘政治的核心脉络,以“澶渊之盟”(1005年)为分水岭,从战争对抗转向长期和平,形成独特的“南北朝”共存格局。宋以经济补偿替代战争,维持120年基本和平;辽获得稳定财源。辽兴宗趁宋夏战争(定川寨之败)勒索,陈兵幽燕。宋仁宗妥协,岁币增加至银20万两+绢30万匹,换得辽约束西夏。后女真崛起建立金国,辽朝濒临崩溃。宋金约定夹击辽国,金取辽中京(今内蒙古),宋取燕云十六州灭辽后燕云归宋,宋将原纳辽岁币转赠金。结果宋军无能暴露,攻燕京惨败,最终由金军攻占,金仅交还燕京等空城,勒索100万贯“代税钱”。金看清宋虚弱,灭辽后立即南下攻宋,靖难之耻以金朝彻底将宋朝割裂为“北宋”“南宋”两代结束。“澶渊模式”证明经济赎买可换取和平,但缺乏武力支撑的繁荣终难持久。宋辽中后期相对平等的共存在中国古代史上罕见,其崩塌(海上之盟)警示:地缘博弈中,短期利益若凌驾长远战略,必将招致反噬。
宋辽关系(960—1125年)是10—12世纪东亚地缘政治的核心脉络,以“澶渊之盟”(1005年)为分水岭,从战争对抗转向长期和平,形成独特的“南北朝”共存格局。宋以经济补偿替代战争,维持120年基本和平;辽获得稳定财源。辽兴宗趁宋夏战争(定川寨之败)勒索,陈兵幽燕。宋仁宗妥协,岁币增加至银20万两+绢30万匹,换得辽约束西夏。后女真崛起建立金国,辽朝濒临崩溃。宋金约定夹击辽国,金取辽中京(今内蒙古),宋取燕云十六州灭辽后燕云归宋,宋将原纳辽岁币转赠金。结果宋军无能暴露,攻燕京惨败,最终由金军攻占,金仅交还空城,勒索100万贯“代税钱”。金看清宋虚弱,灭辽后立即南下攻宋。“澶渊模式”证明经济赎买可换取和平,但缺乏武力支撑的繁荣终难持久。宋辽中后期相对平等的共存在中国古代史上罕见,其崩塌(海上之盟)警示:地缘博弈中,短期利益若凌驾长远战略,必将招致反噬。


{{大标题|西夏}}
{{大标题|[[西夏]]}}
{{讲述|带上我的钱然后快点滚,离我远点!|{{形象|宋}} 宋对 {{形象|西夏}} 西夏的态度}}
{{讲述|带上我的钱然后快点滚,离我远点!|{{形象|宋}} 宋对 {{形象|西夏}} 西夏的态度}}


宋与西夏关系(1038—1227年)是北宋中后期至南宋的地缘博弈主线,以战争为主、和议为辅,呈现“打不垮、灭不掉”的拉锯状态。西夏以灵活外交(联辽抗宋、附金制宋)在宋辽金夹缝中生存近200年,而宋朝深陷“西线战争泥潭”,消耗巨大国力。
宋与西夏关系(1038—1227年)是北宋中后期至南宋的地缘博弈主线,以战争为主、和议为辅,呈现“打不垮、灭不掉”的拉锯状态。西夏以灵活外交(联辽抗宋、附金制宋)在宋辽金夹缝中生存近200年,而宋朝深陷“西线战争泥潭”,消耗巨大国力。


{{大标题|元}}
{{大标题|[[]]}}
{{讲述|那么,一切就到此为止了?|{{形象|宋}} 宋对 {{形象|元}} 元的态度}}
{{讲述|那么,一切就到此为止了?|{{形象|宋}} 宋对 {{形象|元}} 元的态度}}
宋与元朝的关系本质上是征服与灭亡的过程,贯穿南宋中后期(1235—1279年),分为“蒙宋战争”与“元朝灭宋”两个阶段。其核心是蒙古(元朝前身)以绝对武力摧毁南宋政权,终结中国自唐末以来近400年的分裂局面。崖山海战后陆秀夫负帝投海,南宋彻底灭亡,十万人殉国。宋元更替的实质,是“大陆帝国”对“海洋-农耕复合体”的碾压。南宋虽有世界最高的GDP与科技(《梦溪笔谈》《武经总要》),却因军事动员能力低下、统治集团腐朽,亡于新兴草原-汉地复合型政权(元朝)。
宋与元朝的关系本质上是征服与灭亡的过程,贯穿南宋中后期(1235—1279年),分为“蒙宋战争”与“元朝灭宋”两个阶段。其核心是蒙古(元朝前身)以绝对武力摧毁南宋政权,终结中国自唐末以来近400年的分裂局面。崖山海战后陆秀夫负帝投海,南宋彻底灭亡,十万人殉国。宋元更替的实质,是“大陆帝国”对“海洋-农耕复合体”的碾压。南宋虽有世界最高的GDP与科技(《梦溪笔谈》《武经总要》),却因军事动员能力低下、统治集团腐朽,亡于新兴草原-汉地复合型政权(元朝)。



Latest revision as of 15:38, 6 July 2025

此页面有一个或多个头部模板,包含一些信息。对于存在的问题,请帮助改进它或在讨论页上讨论。
未完成的页面!这个页面的还没有完成,重要的章节为空或不完整,角色页面应该有前文、信息框、描述、历史和关系,请帮助社区编辑它!
缺少历史此页面缺少有关对象的相关历史,请帮助社区编辑它。

宋朝(960年-1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 元朝的中原王朝,分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6年)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社会相对开明,农业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社会变化,儒学复兴后形成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宋词兴盛,书法、绘画艺术也取得很高的成就。有学者推算,1000年 宋朝GDP总量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22.7% ,1124年的 宋朝人口总数则达到1亿2600万。有学者称赞“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部分学者有提出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时期的观点。

描述[edit | edit source]

外貌[edit | edit source]

男性版本多参考皇帝常服:穿着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戴通天冠、黑舄。这种常服仅次于冕服,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相当于群臣百官的朝服。

与其他朝代的形象不同,大多数的 宋朝女性版本似乎较少参考皇后常服,而多参考宋朝市井女性流行服饰。上身穿着一片式抹胸(普通式或三角褶式),下身穿长裙(旋裙、百褶裙等),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窄袖对襟长衫(或短衫),有时手持团扇。

无论男性版本或女性版本, 宋朝的设计都时常见到花卉元素搭配,这可能是宋朝无论男女都流行簪花的印象的影响。

性格[edit | edit source]

文化开放,但政治保守;喜好清净,追求高雅艺术。它通常被认为是内敛、悲观且细腻的;也有些作者会形容 宋朝是懦弱的,这可能是出于对 宋朝重文轻武和遭遇入侵时寻求退让的印象。

旗帜含义[edit | edit source]

颜色和含义 HEX RGB HSB
青色 #8BC0C8 139, 192, 200 188°, 31%, 78%
红色 #AF473A 175, 71, 58 7°, 67%, 69%
黄色 #FECD21 254, 205, 33 47°, 87%, 100%

喜好[edit | edit source]

  • 词赋创作
  • 传统书画
  • 茶艺
  • 篆刻
  • 插花
  • 市井文化
  • 商业贸易
  • 瓷器

别称[edit | edit source]

  • 赵宋 - 皇室姓氏加国号
  • 大宋 - 宋辽金夏混战的时期,各个国家为了标榜自己是正统,都在国号前加个"大"字
  • 火宋、炎宋 - 宋朝自认是火德王朝
  • 天水一朝 - 皇室赵氏郡望为天水

词源[edit | edit source]

宋太祖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国号曰“宋”。

语言和文字[edit | edit source]

宋朝的官方语言是中原正音,以开封和洛阳的河洛方言为基础,属于中古汉语的晚期阶段‌。

宋朝的文字字体主要包括瘦金体、宋体以及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法风格‌,其中瘦金体为宋徽宗独创,宋体则因印刷术需求而诞生。‌‌

历史[edit | edit source]

待写

政治[edit | edit source]

行政系统[edit | edit source]

从行政系统看,仍设宰相,其特点有二,一是官名变化多,二是权力小于前代。宋初,沿唐后期制度,设中书门下,为正,副宰相治事之所。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其下设五房处理具体事务。元丰改制时,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三省制度,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左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右相,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此后改制虽有反复,但大体遵照元丰制度。南宋时常设左右丞相,并仍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总的来说,北宋军政有枢密院掌管,财政有三司掌管,宰相只是行政首脑,且参知政事定为宰相副职,也形成了对宰相的有力牵制。因此北宋相权小于前代。

北宋前期,原有的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几同虚设,其官称仅作为定品秩、俸禄的依据,称为寄禄官。而真正权力转为一些新置的机构,如枢密院、三司、审官院、流内铨、三班院、太常礼院等掌管。元丰改制后,除枢密院外,这些机构陆续被取消,从而恢复了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职能。南宋时,二十四司有所省并。

宋朝寺监设置有九寺六监。北宋前期,九寺六监中,除大理寺、国子监、司天监、都水监、军器监外,都名存实亡。元丰改制后,撤销司天监,另设太史局,九寺五监始各专其职,设官职掌,一如唐制。南宋时,各寺监有所省并。

军事系统[edit | edit source]

从军事系统看,枢密院是总管全国军事的最高行政机构,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多由文官担任;另有枢密副使等次官。枢密使的地位相当于同平章事,副使相当于参知政事。枢密院主次官与参知政事同称“执政官”。宰相与执政官又合称“宰执”。枢密院下设诸房,分管各种具体事务。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与侍卫司。侍卫司又分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与殿前司合称三衙。三衙与枢密院互相牵制,以防将卒兵变。

财政系统[edit | edit source]

从财政系统看,宋初沿五代旧制,以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为总管全国财政的机构,号称计省,地位仅次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其长官三司使称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元丰改制时,撤销三司,分其职于尚书省的户部。三司使则由户部尚书取代。为更好经理全国财政,北宋后期又有总领财赋官及经制使。

司法监察系统[edit | edit source]

从司法系统看,北宋前期有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和审刑院。大理寺是审判机构,负责详断各地奏报案件。刑部掌刑法狱讼。不过北宋前期刑部职权多被侵夺,或由他官兼理,或由御史台来审断。御史台负责司法方面的事务。审刑院设于宫中。北宋前期,凡案件经大理寺审断,报审刑院复查,由知院事和详议官写出书面意见,上报中书,奏请皇帝裁决。元丰改制后,审刑院和御史台所设司法官均被撤销,由大理寺、刑部行使司法职能。

宋沿袭前代,仍以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则为加官,不任命正员。下属机构与唐朝相同,有台院、殿院、察院。宋初常以御史为寄禄官,元丰改制始正其职。此外,宋朝监察御史无分察地方之责,主要是监察尚书六部。与御史台职能相近的有谏官。宋仁宗初年,设立谏院,长官称知谏院事。元丰改制废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任谏职,分隶门下、中书两省。宋高宗初年复设谏院。宋朝谏官并不单任谏职,也常纠举弹劾大臣;御史台御史除主监察外,也有进言规谏之责。二者职务相近,并称台谏。

经济和文化[edit | edit source]

待写

行政区划[edit | edit source]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至道三年(997年)始定为十五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五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为利州、益州二路,分峡路为夔州、梓州二路。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二路。熙宁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分陕西为永兴军、秦凤二路。之后又将河北路分为东西二路,分京东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崇宁五年(1106年)又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

宋朝共有四个京城,分别是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 、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约,约定灭辽后宋得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结果后来并未设置。

建炎南渡后,宋朝保留有十六路: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重庆府路、夔州路、潼川府路、京西南路、成都府路、利州路、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宋朝的行政区划设置与地方政治制度可谓重内轻外,中央高度集权。虽然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导致地方防务贫弱,也让终宋一代外患不止。

关系[edit | edit source]

朋友[edit | edit source]

  • 大理国 — “距离产生美。”
  • 高丽(前期)— “一藩事二主?这...算了,你也不容易。”

中立[edit | edit source]

  • (后期)— “虽然澶渊和约对我而言是种屈辱,但他们之后的确没违约,那这样继续下去也行?”
  • 西夏(后期)— “不接壤了,自然也没有领土争端了。”
  • (前期)— “虽然你没安好心,但我认为合作干掉 这个主意不错。”
  • 高丽(后期)— “你怎能公开羞辱我的使节?”

敌人/不友好[edit | edit source]

  • — “我不可能原谅你。”
  • (前期)— “万恶的抢劫犯。”
  • 西夏(前期)— “时战时和。”
  • (后期)— “万恶的草原杂种。我们的文化真的要在我这里断了吗?我不甘心...”

意见[edit | edit source]

 不建立联系能避免很多悲剧——你是个很好的朋友,但请和我保持合适的社交距离,谢谢。 

⸺  宋对 大理国的态度

宋与大理总体呈现出冷淡回避与单方面依附的关系。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后蜀(965年)后,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宣称“此外非吾有也”,确立“不征大理”的祖训。此举既因北方辽国威胁,也因吸取唐朝与南诏战争拖垮国力的教训(“唐亡于黄巢,祸基于桂林”)。大理国300余年间11次请求成为宋朝藩属,仅1117年宋徽宗短暂册封段和誉(段誉)为“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其余均被拒绝。南宋更严控政治往来(如宋高宗明令:“令卖马可也,进奉可勿许”),南宋因“靖康之耻”对异族高度警惕,将大理类比南诏,恐其与金朝南北夹击。宋朝避免西南战事,节约边防成本,但过度防范错失战略盟友。蒙古灭大理后,南宋失去西南屏障。大理经济受益于茶马贸易,但政治孤立加速内斗。段氏22帝中11人被迫出家,最终亡于蒙古。宋与大理的“和而不亲”,实为国力局限下的被迫均势,二者关系揭示古代边疆政治的悖论:经济依存可维和平,但缺乏政治互信的繁荣,终难抵御大变局冲击。

 被蒙古围攻的时候终于想起我了?靖康之耻时你是怎么对待我的?我不在乎未来如何……你必须死,这是你的报应! 

⸺  宋对 金的态度

靖康之耻成为了宋的噩梦,这将宋朝割裂为“北宋”“南宋”两代,比两汉的割裂更为彻底和血腥。战争中被掳人员在北上途中及到达金国后,遭受了非人的虐待、侮辱、饥寒交迫和死亡,女性被分配给金国贵族为奴为妾,受尽凌辱,被俘的皇室成员被迫穿着金人百姓服装,身披羊裘,袒露上身,向金太祖庙行“牵羊礼”,象征如羊羔般任人宰割。靖康之耻深刻影响了南宋的政治、军事(如岳飞抗金)和社会心态。同样遭受过金朝凌辱的蒙古后于蒙金战争时遣使约南宋夹击金朝,南宋为报“靖康之耻”及收复中原,同意出兵,蒙宋联军攻破金朝都城后将自缢而死的金哀宗尚未完全火化的遗体拖出分尸。南宋虽参与终结金朝,但未能改变依附蒙古的弱势地位,反因战略短视加速自身灭亡。金哀宗“我亡必及宋”的预言在45年后应验——1279年,南宋在崖山之战中亡于元朝。这一过程凸显了13世纪东亚地缘政治中“强权更替,弱肉强食”的残酷逻辑。

 条约的内容双方基本都遵守了……但是你趁着我和西夏打仗勒索我加钱是什么意思!? 

⸺  宋对 辽的态度

宋辽关系(960—1125年)是10—12世纪东亚地缘政治的核心脉络,以“澶渊之盟”(1005年)为分水岭,从战争对抗转向长期和平,形成独特的“南北朝”共存格局。宋以经济补偿替代战争,维持120年基本和平;辽获得稳定财源。辽兴宗趁宋夏战争(定川寨之败)勒索,陈兵幽燕。宋仁宗妥协,岁币增加至银20万两+绢30万匹,换得辽约束西夏。后女真崛起建立金国,辽朝濒临崩溃。宋金约定:夹击辽国,金取辽中京(今内蒙古),宋取燕云十六州,灭辽后燕云归宋,宋将原纳辽岁币转赠金。结果宋军无能暴露,攻燕京惨败,最终由金军攻占,金仅交还空城,勒索100万贯“代税钱”。金看清宋虚弱,灭辽后立即南下攻宋。“澶渊模式”证明经济赎买可换取和平,但缺乏武力支撑的繁荣终难持久。宋辽中后期相对平等的共存在中国古代史上罕见,其崩塌(海上之盟)警示:地缘博弈中,短期利益若凌驾长远战略,必将招致反噬。

 带上我的钱然后快点滚,离我远点! 

⸺  宋对 西夏的态度

宋与西夏关系(1038—1227年)是北宋中后期至南宋的地缘博弈主线,以战争为主、和议为辅,呈现“打不垮、灭不掉”的拉锯状态。西夏以灵活外交(联辽抗宋、附金制宋)在宋辽金夹缝中生存近200年,而宋朝深陷“西线战争泥潭”,消耗巨大国力。

 那么,一切就到此为止了吗? 

⸺  宋对 元的态度

宋与元朝的关系本质上是征服与灭亡的过程,贯穿南宋中后期(1235—1279年),分为“蒙宋战争”与“元朝灭宋”两个阶段。其核心是蒙古(元朝前身)以绝对武力摧毁南宋政权,终结中国自唐末以来近400年的分裂局面。崖山海战后陆秀夫负帝投海,南宋彻底灭亡,十万人殉国。宋元更替的实质,是“大陆帝国”对“海洋-农耕复合体”的碾压。南宋虽有世界最高的GDP与科技(《梦溪笔谈》《武经总要》),却因军事动员能力低下、统治集团腐朽,亡于新兴草原-汉地复合型政权(元朝)。

图库[edit | edit source]

绘画[edit | edit source]

旗帜/徽章[edit | edit source]

链接[edit | edit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