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
隋朝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
唐朝对周边民族采用羁縻政策,并通过册封、和亲等多种方式,与各族建立密切的政治、经济上的联系;统治阶级以开放心态与博大胸襟兼容并纳外来文化,
日本、
南诏、
新罗、File:形象-渤海.png 渤海等国均遣使学习
唐的制度、文化,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大交融局面。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通过与各国的交流,
唐朝的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在诗歌(唐诗)、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描述[edit | edit source]
外貌[edit | edit source]
男性版本: 服装大多参考武德四年著衣服令所规定的天子十四服形制。多数穿着冕服和常服,其中着常服的版本最为常见。天子常服颜色赤黄,戴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这种服装是魏晋南北朝之时的一种戎服(戎服为军服,适合作战),因穿着方便,此种服装从唐太宗时期便变成了皇帝的常服。
女性版本:
基本上沿袭了自 东汉以来华夏妇女传统的上衣下裳制,唐女装多华丽大气,一般类似于古代礼仪服饰。通常持有团扇,并且会在人物设计中加入牡丹元素,这可能是因为
唐朝人尤其偏爱牡丹。
性格[edit | edit source]
开放、自信、旷达、富态,这种盛唐特定氛围下产生的社会精神面貌被称为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投身于社会和政治的热情,跃跃欲试的参预意识,强烈的自信自尊,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安史之乱后,这种精神面貌与文化特质逐渐退出了唐朝社会,转为关于未来的某种担忧。
旗帜含义[edit | edit source]
颜色和含义 | HEX | RGB | HSB | |
---|---|---|---|---|
黄色 | #FECD21 | 254, 205, 33 | 47°, 87%, 100% | |
白色 | #FFFFFF | 255, 255, 255 | 0°, 0%, 100% |
在社区创作中, 唐的肤色为通常为黄色,少数为某种白色,脸上标注国号“唐”。通常由于肤色为黄色,还会套用
1号形象为国号加上白色圆形底座。
喜好[edit | edit source]
- 传统书画、唐诗创作
- 青瓷、白瓷、“唐三彩”陶器(虽然唐三彩是明器,属于丧葬用具)
- 西域乐舞
- 牡丹、荔枝
- 染织与贵金属工艺
- 茶道
- 蹴鞠、打马球
- 国家层面开馆修史
- 宗教文化(石刻、经义、炼丹...结果意外发明了黑火药)
- 册封、和亲周边民族,维持相对友好的民族关系(实际上唐朝和周边民族间的冲突与征伐并不少,只是相对其他朝代而言采取的是怀柔政策)
- 科举考试
别称[edit | edit source]
- 李唐 — 皇室姓氏加国号
- 大唐、盛唐、巨唐 — 概念相似,都对唐朝相比于前朝更加繁荣的经济和广阔的领土的正面评价
词源[edit | edit source]
唐朝的正式国号是“唐”,原意是晋的古名,泛指今
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是隋朝时行宫居晋阳(今山西太原)留守,以尊隋为名起兵,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便以“唐”为国号。
语言和文字[edit | edit source]
唐朝官话又称“唐音”,是唐朝时期的官方语言。唐朝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以长安官话为基础方言。唐朝使用的字体是楷书,又称“唐楷”。
历史[edit | edit source]
待写
政治[edit | edit source]
选制[edit | edit source]
科举制度。唐朝的科举有制举和常科。制举为选拔特殊人才,由皇帝召试,科目繁多,不常设。常科有六: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常科及第,只获得出身即入官资格,要想获得官职,还必须参加吏部举办的“铨选”。铨选的标准有四:身(体貌)、言(言辞)、书(书法)、判(判语),其中的“判”是官员必备的处事能力。完整意义上的官员选举制度,包括获得入官资格的“举”和取得官职的“选”。
律令[edit | edit source]
立法形式:唐朝明确规定国家的正式法律形式为律、令、格、式四种。除了律、令、格、式四种法律体系外,唐朝还曾编制称之为“六典”的典章汇编。唐末又曾将律、令、格、式以及有关的制敕以刑事法律为主体,汇编为“刑律统类”。
立法活动:唐律根据隋《开皇律》修撰而来。唐高祖时制订《武德律》。唐太宗时厘改《武德律》为《贞观律》。唐高宗永徽年间对唐律进行了修订,形成《永徽律》,并进行全面注释,写成《律疏》。传世的《唐律疏议》,分十二篇,共五百零二条,一般认为即《永徽律疏》。唐律“一准乎礼,以为出入”,《唐律疏议》是传世的中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成为中华法系后世法典的蓝本。它对亚洲很多国家产生过显著的影响。之后,玄宗朝又有《开元律》等。
官制[edit | edit source]
唐朝官制基本承袭隋制而又有所发展。中央机构由政事堂(后改中书门下)、台省、卿监、南北衙卫军及东宫官属几个部分组成(下文六段):
政事堂,唐初设于门下省,为宰相议事之所。高宗时,政事堂徙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分曹办事,从议事所变为办公处。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使决策、行政一体化。
台省指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和御史台。三省仍然是正式机构。尚书省是最高政务机构,负责执行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最后皇帝批准的各项诏令。中书、门下两省关系最密。
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内部分台、殿、察三院,分设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合称三院御史。三院御史共司监察,各有侧重,唐朝监察体制比前代更加完备。
中央的司法机构有:大理寺(最高审判机构)、刑部(司法行政机构)、御史台(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活动)。每遇重大案件,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三司推事”,即后世“三法司”的前身。
秉承六部政令加以贯彻执行的事务机构统称“九寺五监”。卿监指九寺、五监及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九寺名称与隋朝相同。五监指国子、少府、将作、都水、军器五监。九寺长官称卿,次官称少卿。五监中有三监长官称监。秘书省长官也称监。所以,这类机构统称卿监。
东宫官与隋朝相仿。除设太子三太、三少外,还有太子宾客。又置詹事府、左右春坊。
除此之外,唐朝官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在一般职官系统之外,另有使职差遣(临时派某官办某事,事毕辄罢)。以他官行宰相职事的同平章事就具有这种性质。中央重要的使职还有翰林学士和宦官四贵(左右中尉和二枢密使)。
到了唐后期,中枢机构和行政事务两方面都出现了变革。在提升皇权和追求行政效率的过程中,“中书门下”与“使职差遣”的作用日益增大;原有机构与新设实际办事机构并行;“官”与“职”分离。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五代和北宋的政治制度。
行政区划[edit | edit source]
唐朝建立后,定都西京长安(今陕西西安),同时以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为东都,通称“二京”。
安史之乱前,唐代地方分州、县两级。此外,唐朝开创了中国行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这些道没有实际的权力。唐代城市等级主要是总管府、都督府、节度使等,府以下为州、县。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三百六十州(府),下辖一千五百五十七县。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三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设州、府,州、府下设县,据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户部的统计,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唐朝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很多,为有效管理突厥、回鹘、铁勒、室韦、契丹、靺鞨等各民族,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以及大量隶属于六大都护府的都督府和羁縻州。
关系[edit | edit source]
朋友[edit | edit source]
很听话的党项 - “总体交好!貌似安禄山为了邀功经常领兵骚扰他们和奚,之后就爆发了战争。”
回鹘 - “在安史之乱中帮我收回了二京!但代价是允许他们合法劫掠……我为在东都发生的事感到愧疚。”
新罗 - “他们有派遣大量的使臣、留学生和学问僧来我们这里进行交流与学习!我们关系还算友好。虽然我们联手灭亡百济和高句丽后在分赃方面产生了冲突,但之后我把百济故土给了他们,而他们也认错称臣,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日本 - “白江口之战后他们就变得很老实了。他们也派遣了大量的使臣、留学生和学问僧进行交流与学习,仅次于新罗!我们关系还算友好。”
中立[edit | edit source]
- File:形象-阿拉伯帝国.png 阿拉伯帝国 - “我们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之前的关系还不错,直到后来在中亚产生了一些领土冲突。”
- File:形象-拜占庭帝国.png 拜占庭帝国 - “说实话我们不是很熟,只是彼此知晓对方存在,听说我的货物会被卖到他们那里去。”
敌人/不友好[edit | edit source]
- File:形象-安燕.png 混蛋叛乱者 - “你几乎毁了我。我不得不放弃了我过去的那些梦想,这一切发生的是如此突然。我知道总有这一天,但没想到会这么快就发生……”
- File:形象-吐蕃.png 吐蕃(战争期间)- “趁我病要我命。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们趁乱夺走了西域。要不是因为那个File:形象-安燕.png混蛋让我抽不开身,不然我肯定会狠狠修理你一顿!”
突厥(很多时候)- “回鹘在漠北取代了他们。”
匈奴 - “一部分归顺于我,剩下一部分和回鹘联手赶跑了,已经不构成威胁啦。”
意见[edit | edit source]
❝ 内容 ❞
描述、背景等……
图库[edit | edit source]
绘画[edit | edit source]
-
作者:艾鸳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旗帜/徽章[edit | edit source]
-
旗帜*
花絮[edit | edit source]
待写
参考/引用[edit | edit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