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周,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王朝,起初為
商朝時期的方國。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並持續至公元前256年。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之一,享國約800年。
周朝歷史可以大致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東周又分為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
這個時期,中國進入了從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型。 周朝創造了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度作為社會運行的基礎。它的文化深刻影響了後世。這個時期鐵器、牛耕等新技術產生了新的經濟關係,令中國步入封建社會。也是
華夏族同周邊族群加速融合的時期。
由於公元前771年來自 犬戎的巨大打擊,
周朝在分裂中步入東周時代。
隨着周王室的衰敗,井田制和不合時宜的禮樂制度逐漸瓦解,
東周進入「春秋時代」,以諸侯爭霸,百家思想為主。當
周朝徹底喪失權威,禮樂制度和宗法制崩潰,
東周就進入了「戰國時期」,以兼併戰爭為主。末期
周作為小國再一次分裂,分裂為
東周國和
西周國。並在公元前256被
秦國滅亡。
描述[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樣貌[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性格[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相比於 夏和
商,大部分時候的
周確實很溫和。他們理想主義,還有點完美主義。禮樂制度就是被這樣實行的。由於
周人在西周時代末的行為和那些事情,東周時期的
周則顯得相對沉默。它依然遵守禮樂制度,但沒有勇氣像以前那樣去管理諸侯國,願意交流但會為自己贖罪。不過它還可以攪合各個邦國的關係——它依然希望維持它過去的地位。
喜好[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禮樂制度 - 文明的制度,
周朝把它作為社會運行的基礎。不過由於自身的繁瑣性且過於理想,這個制度沒有按照
周的想法運行。
- 分封制 - 「快樂地冊封它們,它們為我所用,互相負責,共同發展。」(直到東周)
- 友好地向周邊族群傳播技術和文明 -
周國對西戎北狄這樣做了,收穫不錯。不過當這些族群搞麻煩的時候,周也可以把它們掀了。
- 攪合各個邦國 - 讓它們折騰,這樣它們就會依附於我。
顏色含義[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顏色和含義 | HEX | RGB | HSB |
周沒有旗幟,不過他們崇拜紅色。對應五行元素中的火,克
商的金。
名稱[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它的名稱寫成周或者寫成金文。
周人擅長農耕,於是「周」甲骨文寫成「田」,金文寫成「田口」。一大塊農田和茂盛的農作物(有時),這是對發達農業區的美稱。金文新加的「口」意義不明確,可能是標註周作為族群的含義。
歷史[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早期歷史[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周人是來自西方黃土高原的某支古羌人,在周人中傳說中,帝嚳的妻子姜媛想要一個孩子,拼命祭祀天帝,以求懷孕。老天感念其虔誠,就賞了個大腳印給她,他被踩而懷孕,孕而生后稷 (jì),而后稷就是周人的始祖。按照這個故事的邏輯,后稷的父親其實是神的大腳印,或者說不知父親,這算是母系氏族社會的一種映射。后稷,姓姬 (jī),名棄,后稷是他的封號,表示他就是農神。
周人以此證明他們屬於黃帝之後,雖然大概是不可靠的編造的故事。周人集中在隴東高原上一個叫豳 (bīn) 的地方,發展出了採集農業,長期默默無聞。前1200年左右,亶父成為了首領。從這裡開始歷史具有了一定的可信度,此時他們受到
戎狄族群的侵擾。亶父選擇了「謀福祉不流血」策略,帶着私屬跑了,把豳地拱手讓給
戎狄族群。在後世這常常描述為亶父積德行義,是為「感化」
戎狄。雖然這很荒唐,實際是臨陣脫逃,但誤打誤撞逃出了個新天地。
亶父的流亡政府向南遷移,結果發現了地勢平緩,水土肥沃的岐 (qí) 陽,還沒有部落盤踞於此。 周國就在這裡快速發展,重拾農業,建立城市,並吸納其他氏族。之後亶父選擇了他最小的兒子季歷作為繼承人,選擇他其一是他的母親是太姜,有政治資源加持,利於和羌族姜氏的交往,其二是他善戰能征。而亶父的其他兒子太伯、虞仲則選擇斷絕關係逃跑。
商朝時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在關中平原東邊之外,是青銅時代東亞的最強帝國—— 商。在
商朝眼中,
周人大概是同羌人一道的西方蠻族,雖然
周人首領曾被商王封為邠侯,邠即豳。亶父用一場逃亡改變了
周國的命運,就在
周人遷移岐陽的那一年,
商朝完成了領導人的更新換代,武乙繼位。此時
商朝正如火如荼對內開展祭祀改革,以壓制神權集團提高王權地位,對外則處於與
西土族群、
東夷的長期戰爭。
商朝選擇先應對
東夷,但如此一來,必須要有人替
商朝穩住西邊。就在此時,
周國主動向商朝拋來了橄欖枝。
此時 周國已經沒了豳地,亶父自然也稱不上邠侯了,和
商朝已無任何關係。
周人可以選擇像西土族群一樣,但也可以為了更好的生活選擇擁抱「文明」。
周人遷移岐陽的第三年,他們向
商朝派出了轉滿禮物的使團。
商朝正需要一個西方夥伴,補發了亶父的土地產權並封為高級貴族、合親以及提供青銅和技術。周國由此實現華麗轉身,向
商靠攏實現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飛躍。
周人遷移岐陽的第二十一年,亶父去世,季歷繼位。
商朝扶持周國要是想讓它充當商朝的防禦,而周國首領季歷是一個實打實的狠人。周國盯上了它東邊的程國,程國作為不安分的亡夏遺民,正好商朝看它不順眼。趁他病要他命,——年,周國入侵吞併程國(原來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r) 義渠
西周時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建立新王朝[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各諸侯國起兵討伐商紂王帝辛, 商軍在牧野之戰潰敗。紂王體面地選擇了自焚。
周軍進入了舊王朝的政治中心朝歌,朝歌的
商族人接受了管理。至於紂還有它的夫妻、后妃則得到了
周人的報復。
周軍保持了紀律性,甚至修理了
商朝的社稷。這給穩定局勢開了一個好頭。
武王發表了《商誓》表示他出於天命討伐紂王。他把紂的追隨者同其他 商族人區分開來,公開表示商貴族和諸侯無罪,還表示會繼續討伐
商族抵抗者。之後
周發動了更大規模的滅商戰爭,一個月後,
周人在牧野舉行了祭祀向上帝宣告,祭祀了
商人俘虜,並完全遵循商朝制度。以及舉行涉獵活動震懾抵抗者。後來
周人又在周廟舉行了一次祭祀。
武王在占領區(小東)分封了一些諸侯,以維持管理。對於東邊未控制的地區(大東),武王則劃分三個戰區,冊封了 魯周公、
燕召公、
齊太公。在
商族人、
東夷勢力混雜、發展已久的地方。
周朝有必要往裡插一腳。
周朝在原
商朝核心地區(殷都地區)劃分成邶、鄘、衛三地。立帝辛的兒子武庚為邶地殷人的首領,又任命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為三監在小東地區。而微子啟作為早就投誠周朝的商族人,則繼續管理他的封地,保證這一地區的穩定。至於商族人箕子,則拒絕為新王朝服務,帶領殘餘
商人勢力逃跑到河北。牧野之戰兩年後,病重的周武王去世。未成年的周成王繼位,而周公旦則成為了實際的王權代理人。
周朝為穩定政治局勢,同時也是為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周朝建立了一種分封制,根據血緣和功勞大小為同姓或異性諸侯分封土地和人口,並向下進一步分封。諸侯國需要向
周朝納貢和提供軍隊,服從於周朝的王——周天子是至高無上的存在。同時諸侯國作為分封制的受益者,它們對它們的土地和人口擁有自由管理權。
周朝還實行了完善的宗法制和井田制。最重要的則是 「禮樂制度」,作為
周人的理想制度而被實行。
周朝將鎬京作為都城(今西安),把洛邑作為東都(今洛陽)。
三監之亂[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三監及武庚叛亂。為鞏固統治,周公姬旦奉成王之命東征它們,並平定征服東方諸方國。
成康之治[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周康王時期,國家出現安定繁榮的局面,被後人稱為「成康之治」。西周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鐵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廣,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糧食產量。
國人暴動[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最終某年,首都的貴族和市民暴動,沖入周王宮殿,殺死周王。他們沒有在殺死周王。然而貴族執政無法解決王朝的病症。
東周時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遷都與分裂[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窮兵默武的周幽王想要打擊西土的一個諸侯國,這個諸侯國搬來了它的游牧救兵—— File:形象-犬戎.png 犬戎,它擊退了周幽王的軍隊。然而事件從這裡開始走向失控,犬戎 File:形象-犬戎.png 並不滿足於擊退周幽王的軍隊,他們一路追擊,直到關中平原,開始對 周朝展開掠奪。公元前771年,File:形象-犬戎.png 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東周滅亡。
王朝中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分裂,出現了兩個王——攜王和平王。最終由晉國出兵消滅了攜王勢力才結束分裂。兵荒馬亂中,周平王在晉國和鄭國的扶持下遷都洛陽。 周朝對西土戰事無能為力,只能聯絡
秦國來抗擊 File:形象-犬戎.png 犬戎。至於它的舊土地,只得讓給
秦國管理。
春秋時代[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雖然 周王室保留了下來,但自 File:形象-犬戎.png 犬戎打擊以後,
周王室極度虛弱。當各諸侯國的禮樂制度開始鬆動時,甚至發生非法戰爭時。
周王室基本都保持了沉默。由於犬戎的打擊,
周王室力量大不如前,各諸侯國逐漸強大,最終形成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
王朝大變局,前三個王,三個三十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周王室時不時受到周邊大國的勢力影響。不過 周王室意識到通過攪合各諸侯國,讓它們陷入紛爭和消耗,可以維持
周王室對各諸侯國的優勢,然而效果不佳。
某年,鄭伯消滅了在鄭國北方的京城太叔的勢力,鄭國重新統一。鄭伯利用王朝執政卿士的身份,干涉王朝中央的事務。File:形象-鄭.png 鄭國還與 宋國發生戰爭。
宋國一度十分強大,成了眾所矢之的。某年某國某國,針對宋國的東方大戰一觸即發。宋國這個前朝餘孽終於被降伏,開始低調行事。但東方大戰也激發了鄭國、齊國的好勝心。
周王室在政治有復興之勢,卻沒有強有力的軍事保障。某年, 周王室聯合 File:形象-陳國.png 陳國討伐 File:形象-鄭.png 鄭國,但 File:形象-鄭.png 鄭國憑藉步兵戰車合併的軍隊,重創
周王室聯軍,周王被箭傷。這導致
周王室勢力大為衰減。某年
齊國吞併了它東南方的 File:形象-紀國.png 紀國,在與
魯國的對峙中占據優勢地位。某年,在
齊國的戰爭中,
衛國逐漸被帶出
周王室的掌控之外。
周朝多次封鎖乃至試圖消滅
楚國,在
楚國周邊扶持某國某國等國。但是
楚國非常強大,某年,它蕩平了阻礙它北上的諸侯國,給
周朝帶來極大震撼。由於
周朝始終視
楚國為蠻夷,某年楚國首領乾脆自己稱王。(邦國諸侯王的名號都是周天子給的)
秦國憑藉壓制
戎狄
族群的能力,占據關中平原的大部分。
周朝防範
秦國勢力的東進,一直維護在 File:形象-芮.png 芮國的影響,它與
秦國和
周王室轄地接壤,但最終某年
周朝失去了它。
某一年, 齊國君主召開盟會,
衛國、
宋國君主參加了盟會。這次盟會沒有什麼實際影響,但象徵意義重大。這是由周朝諸侯國進行的第一場天子不在場的盟會。在周朝制度中,這場盟會是非法的。此舉預示着春秋時代的爭霸主題。
中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和文化極為繁榮的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學派紛紛興起。
戰國時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春秋時代的量變最終引起質變。某年,齊國的田氏家族替代舊家族成為王室;某年, 晉國內的
趙、
魏、
韓三大家族獨立建國,徹底顛覆了宗法制,禮樂制度崩潰。戰國時期兼併戰爭頻發,最終形成了
齊、
楚、
秦、
燕、
趙、
魏、
韓七個強大的諸侯國,即「戰國七雄」。
周朝的滅亡[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公元前256年, 周朝被秦國所滅。之後,
秦發動統一戰爭。在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六國,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帝國。
關係[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友好[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中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敵人/不友好[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意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圖庫[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旗幟/旗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旗幟-金文*
-
旗幟*
繪畫[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周和它的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