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烏克蘭

出自CountryHumans中文百科
此頁面有一個或多個頭部模板,包含一些信息。對於存在的問題,請幫助改進它或在討論頁上討論。
i
未完成翻譯此頁面翻譯自英語CH wiki:Ukrine,可能存在尚未檢查的信息和未修正的格式,請幫助社區編輯它們。
未完成的頁面……這個頁面還沒有完成初次定稿,撰寫者可能還要繼續編寫,您也可以幫助社區編輯它。
缺少歷史此頁面缺少有關對象的相關歷史,請幫助社區編輯它們。
筆記:內容講述的事情太大而簡略,缺乏適合的深入

File:形象-烏克蘭.png 烏克蘭是一個位於東歐中部的國家。它與北邊的 File:形象-白俄羅斯.png 白俄羅斯,東北邊 File:形象-烏克蘭.png 俄羅斯,西邊的 波蘭、File:形象-斯洛伐克.png 斯洛伐克,南邊的 File:形象-匈牙利.png 匈牙利、File:形象-羅馬尼亞.png 羅馬尼亞、File:形象-摩爾多瓦.png 摩爾多瓦接壤。它的南岸則是黑海和亞速海。

描述[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外貌[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烏克蘭通常穿着某種連帽衫,配色一般是藍色、黃色或白色。其他上衣可以是毛衣或任何一般寬鬆的衣服。烏克蘭花環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配飾,常常的是黃、藍、紅的花朵和綠葉,這實際上是烏克蘭未婚女性的配飾。男體和女體版本都很常見,有時候還可以看到穿着女性傳統服裝的版本。

性格[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烏克蘭可以非常友好和有善良,但也可以很苦澀、尖刻、非常固執或堅定。他們也可能非常民族主義和自豪,並且總是試圖做他們認為對他們和他們的人民最好的事情。激怒他們很容易。他們試圖保持積極的態度,但有時這可能很困難。

興趣[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大自然
  • 基督教東正教
  • 烹飪
  • 音樂(尤其是烏克蘭民間、古典和現代搖滾音樂)

旗幟含義[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顏色和含義 HEX RGB HSB
藍色象徵着天空 #0057b7 0, 87, 183 211, 100%, 72%
黃色表示麥田 #ffd700 255, 215, 0 51, 100%, 100%

其它象徵[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烏克蘭國徽,正式名稱為弗拉基米爾大帝王子國的標誌或稱為 Tryzub 三叉戟,顏色與國旗相同;這是一個帶有金色三叉戟的藍色盾牌。它出現在烏克蘭總統旗幟上。作為國徽於1992年2月19日正式通過。

暱稱[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歐洲糧倉
  • 斯拉夫文明的搖籃

詞源[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主流觀點認為烏克蘭這個名字來自俄語,意思是邊境、邊境等,源自更原始的斯拉夫名詞。

歷史[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俄羅斯帝國晚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8世紀以來,烏克蘭農民、工人的起義頻發。1875年,以扎斯拉斯基為領袖的敖德薩工人成立了「南俄工人協會」,1897年,巴布什金建立了基輔和葉卡捷琳諾斯拉夫「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這一時期的人民革命運動,主要是反對沙皇專制制度和爭取社會與民族的解放。

隨着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對工人剝削的加重,階級矛盾日益激化,1889年基輔出現了烏克蘭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由於俄羅斯帝國仍奉行非俄羅斯民族的政策,在1905到1907年俄國發生第一次革命期間,烏克蘭大工業中心都舉行了罷工。基輔、尼古拉耶夫等城市還建立了工人代表蘇維埃,黑海艦隊發生水兵起義。由於沙皇的鎮壓,1906到1917年,烏克蘭的革命落入低潮。

俄國內戰和短暫獨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烏克蘭各地紛紛舉行遊行、集會和罷工。沙皇政權推翻之後,在烏克蘭形成了烏克蘭中央拉達、工農代表蘇維埃、臨時政府地方機關三重政權鼎立的混亂局面。此時一戰仍在繼續,在德意志帝國的攻勢扶持下,代表資產階級和民族主義的中央拉達成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1918年,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成立。

1918年3月,蘇俄和同盟國於簽訂妥協性質《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蘇俄撤軍並承認了芬蘭王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的獨立。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隨即在4月佔領了烏克蘭,他們拋棄了中央拉達政權並成立了親德政權。

表面上俄方損失很大,但同年11月德國戰敗投降。蘇俄收復了烏克蘭,在東烏克蘭地區成立 File:形象-蘇維埃政權.png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19年1月22日,從奧匈帝國獨立的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和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合併。1921年3月18日,波蘭第二共和國、蘇俄(也代表蘇維埃白俄羅斯)和蘇維埃烏克蘭之間簽訂《里加和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政府解散,除西烏克蘭成為波蘭領土以外,其餘則處於處於蘇維埃烏克蘭的管轄。

蘇聯時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蘇聯成立初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22年12月30日蘇聯成立,烏克蘭成為蘇聯的創始國之一。這一時期蘇聯開展了農業集體化運動,投入了大量資金建設烏克蘭的工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烏克蘭的工業產量增加了4倍,工人人數增加了3倍。1932到1933年發生了大饑荒,烏克蘭受災最為嚴重,史稱「烏克蘭大饑荒」,保守估計約有500萬。

二戰時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9月27日,波蘭被納粹德國和蘇聯分割佔領,西烏克蘭回到烏克蘭。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德國和羅馬尼亞進攻烏克蘭。蘇聯在烏克蘭地區遭受了嚴重失敗,在基輔戰役中,蘇聯大約損失了約70萬士兵,敖德薩戰役中該地蘇軍被羅馬尼亞軍隊消滅。羅馬尼亞分得了摩爾多瓦和烏克蘭部分地區,而德國如願佔領了烏克蘭全境。1943年至1944年,蘇聯紅軍發動下第聶伯河戰役等的攻勢,收復了烏克蘭的大部分領土。整個二戰期間,烏克蘭成為戰爭的重災區,共約410萬名士兵和140萬平民喪生。

戰後時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二戰後,烏克蘭迅速恢復了生產。1953年,斯大林去世,由赫魯曉夫接任。他投入了更多資金在烏克蘭的農業上,農產量和農民收入都有所提高。1954年2月19日,為了慶祝《佩列亞斯拉夫協定》簽訂300周年,克里米亞地區重俄羅斯劃贈給烏克蘭。

20世紀後半期,蘇聯經濟和社會發展日趨緩慢乃至停滯。加上諸如蘇聯在大清洗、烏克蘭大饑荒、1986年切爾諾貝爾核事故的錯誤。讓蘇聯在烏克蘭群眾中的威信下降,歷史和現實積累的各種矛盾開始浮現。

1985年,戈爾巴喬夫出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後,提出民主改革。民族主義和民族獨立傾向迅速抬頭,全國政局開始急劇動盪。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結束了蘇聯憲法中對共產黨執政地位的規定,在這一背景下,烏克蘭各種政黨紛紛成立,公開活動。這些政黨和組織大都主張烏克蘭獨立,在1989年9月成立百萬之眾的烏克蘭人民爭取改革運動(簡稱「魯赫」),成為推動烏克蘭民族運動的重要先鋒。

1991年7月16日,烏克蘭議會通過了「獨立宣言」。1991年蘇聯八一九事件後,烏克蘭最高蘇維埃主席辭職,接着烏克蘭最高蘇維埃宣佈烏克蘭獨立。1991年8月24日被正式確定為烏克蘭獨立日。8月30日,烏克蘭最高蘇維埃決定停止烏共的活動。

12月1日,烏克蘭舉行全民公決,在烏克蘭3700多萬選民中,83%的人參加投票,90%以上的人贊成烏克蘭脫離蘇聯。12月8日,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領導人在明斯克簽署《別洛韋日協議》,宣佈蘇聯不再存在,烏克蘭的獨立最終完成了。

獨立的現代烏克蘭[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在12月1日全民公決當選為總統。獨立的最初幾年伴隨着高水平的腐敗和通貨膨脹。烏克蘭採取了很多帶有烏克蘭化色彩的政策措施,以強化烏克蘭民族認同。經濟方面,烏克蘭發行了烏克蘭臨時貨幣庫邦,放棄使用盧布,但出現了國內出現惡性通貨膨脹。因此烏克蘭宣佈提前議會和總統選舉。

1994年1月10日,擁有僅次於俄羅斯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大核潛力的烏克蘭成為一個完全無核的國家,主要的核武器要麼被銷毀要麼被轉移到俄羅斯。同年7月10日,庫奇馬當選總統並成功連任。

1997年,烏克蘭和俄羅斯簽署了《友好、合作和夥伴關係條約》,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原則、現有邊界不可侵犯和相互尊重兩國領土完整。

2004年11月21日,在第二輪總統選舉中,亞努科維奇戰勝尤先科。反對派不承認結果,發動了橙色革命。重選後,尤先科勝出。

烏克蘭危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2010年,亞努科維奇當選烏克蘭總統。2013年,亞努維奇暫停烏克蘭和歐盟簽訂聯繫國協定和自由貿易協定,並試圖加入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共同體,這導致了被稱為廣場革命的大規模抗議活動,在烏克蘭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

2014年亞努維奇逃至俄羅斯,烏克蘭東南部爆發了大規模的社會政治反政府運動,並伴隨着分離主義和親俄口號。同年3月,俄羅斯出兵吞併克里米亞。同年5月,由俄羅斯扶持的兩個烏克蘭叛軍國家,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發表獨立宣言。(它們原來是烏克蘭的州)

當下的事情[編輯 | 編輯原始碼]

2022年2月21日,俄羅斯承認了這兩個共和國並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並於2月24日在烏克蘭領土上開展了軍事行動,被人們稱為俄烏戰爭,並持續到今天。

地理[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烏克蘭面積為60萬3628平方公里,擁有海岸線2782公里,是歐洲第二大國家,僅次於俄羅斯。烏克蘭的景觀主要由肥沃的平坦草原和高原組成,第聶伯河、北頓涅茨河、德涅斯特河和南布格河等河流向南流入黑海和較小的亞速海。在西南部,多瑙河三角洲形成了烏克蘭與羅馬尼亞的自然邊界。

關係[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朋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中立[編輯 | 編輯原始碼]